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1168节(2 / 2)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容易造反的部队更有统战价值,老实人更吃亏,这个道理即便到了21世纪也是成立的。

  只能等过了这阵子,再慢慢收拾他们了。

  正月底,各支部队陆续进抵长沙。一番甄别、罢遣后,得四万余人。

  邵承节下令以许德勋、姚彦章、欧阳思、杨定真、黄璠等人分统各军,水陆并进,一部留守湖南,一部汇合五管兵马,南下平叛。

  王审知等人连战连败,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真实水平了,此番南下平叛,当是他戴罪立功的好机会。

  爵位至今还没定下来呢,如果还丧师失地,继续消耗之前攻广州时攒下的功劳的话,郡公或将不保。

  想必王审知心中也很郁闷。直接交了权入朝为官不好吗?那样价格就卖在了最高点。要知道,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啊。

  但世事如此,他也没有办法。

  圣人是识货的,他只看你的价值大不大。王审知在湖南这一连串的战斗,让自己的价值大打折扣,没有之前那么表面光鲜了。

  在诸部军马南下的同时,马殷及湖南主要军政官员,也携妻带子,北上洛阳面圣。

  信使则比他们更早把消息传了回去……

  

第093章 难伺候

  与长沙过年死气沉沉相比,洛阳的年味就要浓郁太多了。

  一直到建极十一年(911)的正月底、二月初,大伙才从过年的气氛中慢慢缓过来,开始新的“一年之计”。

  其实也不怪众人耽于享乐。

  从黄巢之乱开始算起,整整三十年时间,绝大部分时候都有战争负担。

  朱全忠时代,哪一年不打仗?

  邵树德时代,不打仗的时候也屈指可数。唯一进步的,大概就是洛阳人几乎不用肉身参战了,但相应的钱粮负担还是少不了的。

  单就这几年来说,河北平定之后,河东又和平易帜,负担慢慢减少,很是缓了一大口气。去年征湖南,因为量出为入的财政政策,赋税有所提高,但就整体算来,这几年是减负的,因此年节气氛是越来越浓,大家都很欢喜。

  元宵节那天,洛阳没有宵禁,帝后二人亲御定鼎楼,观赏灯会,接受全城百姓欢呼。

  一起过盛大的节日,与民同乐,对这个时代的君主而言,是能极大增强正统性的,同时也能增加这个朝廷的凝聚力。

  共识,总是在不经意间慢慢达成并且不断强化。

  风气,也是在这些美好生活的影响下慢慢改变。

  二月二春社节,邵树德率文武百官,在河南县象征性躬耕了一下,然后——请客吃饭。

  略略敬了两杯酒后,他就回到了本枝院瘫痪,顺便听取湖南军报。

  “陈继这种人,死不足惜。”邵树德点评着南方各路群豪,道:“五管降而复叛者,男丁尽数屠戮,妻女没入掖庭,家产没收,分赐有功将士。”

  苏氏将圣人德音一条条记下。待会还要去拟旨,发往中书,诸位宰相们没有异议了,便可形成正式圣旨发出去。

  “五管、福建降兵尚有三万余人,湖南降兵四万余……”邵树德沉吟了一下,道:“挑选精于水战者万人编入平海军,此为禁军。另选熟习水战者两万人编成一军,赐军号‘清海’,屯驻广州。”

  “选一万精壮,编入广捷军,交由赵匡凝统带。”

  “剩余人马,编为两军,赐军号‘静海’、‘宁远’。”

  “各军将官,着枢密院发函任命。”

  三言两语间,已将五管、湖南、福建总计近八万降兵安排得差不多了。

  这些部队,他不是很重视,也不是很在意。今后也主要是在南方地区作战,包括蜀军在内,会进一步压缩员额,直至形成三支不超过六万人的规模,最终择优纳入禁军序列。

  南方不能没有兵,但也不能养太多兵,这是原则。

  当然,这些兵都不是他的嫡系,肯定没那么听话。但他也不可能让这些人都住到北方来,那样的话一代人过后就废掉了,无法再适应南方的环境,没有意义。

  对这些部队,只能加强管理,然后靠北方禁军的强大战斗力震慑之,令其不敢造反。

  说起来有点像历史上的五代王朝。

  洛阳/开封禁军镇压天下,藩镇兵分驻各地,犹如诸侯拱卫周天子。

  当有外敌入侵或藩镇造反时,以禁军为基干,藩镇出兵相从,厉行镇压。

  这套模式基本是不错的,只出了三次事故——李嗣源、郭威和赵匡胤。

  如今大夏面临的情况却要比后唐、后汉、后周好多了。

  北地一统,没有什么强力的造反策源地存在着。

  南方禁军若造反,也不可能所有人都配合他们。地方上还有州兵,坚守待援即可,平灭起来很容易。等几十年过后,南方禁军也就没那么多造反的心气了——南方诸州,本来就比北方州郡要听话,问题不大。

  “另遣使至广陵,招降淮南。”邵树德最后吩咐道。

  其实,策反工作一直在做,只不过进展甚微。如今马楚势力覆灭,杨吴就该好好掂量了。这是真·以一隅抗天下,有没有这个本事,自己心里清楚。

  而说起杨吴,他们最近也不是没有动作。

  钱镠献土归降后,欲入朝为官,邵树德温言抚慰,令其担任杭州行营招讨使,率部进攻淮南各州,牵制敌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