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1150节(1 / 2)

  “不可!”邵树德瞪了他一眼,道:“别光想着运值钱的东西。这百余万斤肉鱼,也能卖个两三万缗钱吧?”

  “陛下,今年可卖这么多,明年就不一定了。”马万鹏硬着头皮说道。

  肉鱼大量供应,价格还能维持得住?不可能的。

  最值钱的海鱼,以前还带有那么一点神秘、高贵的色彩,现在已经烂大街了。价格如同黄河决堤一样,一泄如注。即便他们想了很多办法,也只是堪堪维持,明年肯定要大降价。

  “不要光算这些小账。”邵树德叹道。

  其实他知道,肉鱼这种东西,在辽东并不难获取。

  土人要啥没啥,捕鱼的本领奇差无比,白白让大量鲑鱼“寿终正寝”,这是不正常的。

  野生动物,在辽东也是随处可见。尤其是庞大的鹿群,一头驼鹿出肉千斤以上,五百头就能出肉五十万斤。还有其他各种动物,那是真的多。

  他当然知道,这种大自然馈赠一般只会在头几年获得高产。随着捕猎活动的加剧,肉、皮之类的资源会越来越少,鹿也不会傻到一直不怕人。但这不是已经开始搞“天然监狱”养殖了么?产量会最终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

  19世纪初的俄国人在没有机械化的情况下,通过捕鱼,把大马哈鱼的价格从两三卢布打到戈比级,其产量是土人的十余倍,且维持了大半个世纪,一度出现黑麦、燕麦价格超过肉鱼的怪现象,可见整体资源远未到枯竭的程度,怕什么?使劲捕就是了,还能顺带练兵。

  “肉鱼固然没有皮子、药材、东珠赚钱,但这只是经济账,你们有没有算过政治账?”邵树德反问道:“朕让河北、河南百姓的日子变好了,这是钱能衡量的?”

  赵植、马万鹏等人无话可说。

  “百姓日子好了,才不会那么想着造反,朕谓之‘收买百姓’。”邵树德继续说道:“运力不足,那就多买船。内务府赚到的钱,全数投入造船及水手招募、训练之中。”

  三十年来,邵树德一直在收买百姓。

  收买百姓的办法大体有两种。

  第一种是改变分配的方式,比如他将无主土地收回来,分配给各家各户,令其有生产资料,生活水平提高。

  第二种不改变分配方式。

  说白了,人类从古至今,绝大多数情况下,无论什么社会制度,总体都是金字塔形的结构,即少数人统治多数人。

  这是人性决定的。我不能剥削别人,占有比别人更多的资源,获得更高的地位,我凭什么努力?技术进步也源于这种对欲望的追求。

  高层剥削底层,这个底层可以是本国人民,但换一种思路,将本国人民整体视为高层,将外国人民视为底层,这种模式也是可以实现的。

  说白了,就是殖民掠夺,无论是肉体殖民还是经济殖民。

  如今他是两种方式并举。

  就后一种而言,即掠夺外国资源,收买本国百姓,提供廉价的肉鱼就是收买方式之一。

  收买百姓,可以极大缓和矛盾。如果操作得好的话,甚至可以创造对立,向外输出矛盾。对统治者而言,岂不美哉?——这个国家的人居然不让我掠夺,你们生活水平的下降全怪他们,干死他们!

  这就是邵树德说的政治账。

  是的,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者,但貌似还不太合格。

  如果是一个合格的帝国主义者的话,那就应该只掠夺,不建设,仅有的建设也是为了更好地掠夺服务。

  但他终究是相对温和的帝国主义者,还想着同化土人,将其变成本国人民,这在未来肯定会增加负担——掠夺完毕后,留下一地烂摊子,提起裤子走人,不增加任何负担才是最高效的手段啊,虽然可能会有反噬。

  “直沽也建船坊了,今年还不行,明年可以造个几艘海鲛船出来。”邵树德说道:“另者,现在的船有什么缺点,你们用了这么久,应该有点数了,想办法改进啊,别将就。”

  “陛下,臣觉得多造船之余,还可造大船。”马万鹏说道:“然缺乏龙骨。臣在辽东看到了很多通体高、直的大木,或可用来作为龙骨造大船。”

  “穆州的船坊也建起来了。大木运到中原不易,可在当地造。”邵树德说道。

  终于说到点建设性的东西了,他很高兴。

  造大船,当然需要更大的龙骨。

  而大龙骨有两种思路。

  历史上英国人喜欢用拼接龙骨的技术,即把小号的木料拼接在一起,做成大号龙骨。

  但西班牙人不喜欢这种,认为不够坚固,在狂风大浪之中容易被折腾散架。恰好他们的热带殖民地十分广阔,于是派出大量人员深入密林,每发现一棵高大通直的热带巨木便如获至宝,将其砍伐后运到造船厂,加工成船用龙骨。

  邵树德觉得,以如今的技术水平,拼接龙骨的质量多半不行,且容易腐蚀,还是选取一整根的天然巨木更合适。

  “臣遵旨。”马万鹏还是比较纯粹的人,比起官员的身份,他更像一个工匠,对造船有着相当痴迷。

  说完这个,邵树德让官员们继续讨论,自己一边听,一边翻看账本。

  三万多张皮里面,掺杂了大量低价值的皮革,比如黑猪皮。

  靺鞨人知道猪皮也能换谷物、烈酒之后,养猪的劲头更高了。这玩意还得继续采购,不能因为它价值低就不买,怎么着也能做衣服乃至皮甲,甚至应用到生产中——这些都是消耗品。

  渤海其实是有两个铜矿的,三千二百斤铜就取自彼处。

  但其实也没多少钱。一缗八百钱,重六斤四两,铸币过程中的损耗与掺杂其中的贱金属互相抵消,也就五百缗钱罢了。

  山野货、药材的价值波动也很大。说白了,小农封建社会,需求相对稳固,你一下子供应太多,会让价格严重变形。

  东珠之类的其实也差不多。

  总体而言,扣除各种运营支出、固定资产折旧、人员开销等成本,内务府去年也就在辽东挣了两万多缗钱。

  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明年多租用一些民船。”邵树德说道:“将账做漂亮一点。”

  “臣遵旨。”在场职位最高的赵植立刻应道。

  “账好看了,朕就要拉人入伙了。”邵树德说道:“届时内务府把这部分生意涉及到的人员、土地、房屋、船只等物事剥离出来,朕有大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