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1147节(1 / 2)

  历史上唐昭宗在神策军覆灭后,还有钱重新编练十万新军,靠的就是各镇上供以及丰富的商品税以及各种关卡的商业税收入。

  藩镇是你的,你收两税,然后上供一部分。但商品税是朝廷的,你不能插手——这是理想情况,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博弈,但朝廷能大量收取商税也是事实,至少可以和地方藩镇讲讲条件,分享收入。

  简单来说,晚唐正是中国历史上商业大发展的时期,商税也是第一次在中央财政收入中占有如此大的比例。

  其实晚唐时期的商税还算可以接受的,税款摊入商品价格之中,最终销售价也没多离谱。

  到了北宋时期,那就真的夸张了,北宋朝廷有一个十分恶劣的习惯,什么东西赚钱他都要插一脚,有的甚至由官府专营,而不是像唐代那样官营、私营都有。

  以煤炭为例,中唐时期开始有人大量使用,到晚唐五代出现了产业化的苗头,到北宋时大发展,于是宋廷直接拿过来专营,不许私人插手。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腊月,“时连日大雪苦寒,京城鬻炭者,每秤(15斤)钱二百”,即官营煤炭批发出去后,终端商人卖十几钱一斤,开封百姓纷纷表示用不起。

  眼看着冻死不少人了,宋廷“令三司出炭四十万秤,减市直之半,以济贫民。”

  宋廷半价卖四十万秤的煤炭给百姓过冬,即一斤要七文钱,虽然还是偏贵,几乎是粮食价格的两倍,但寒冬腊月间却是刚需,不得不买。

  结果“自是小民奔凑,有践死者。”还酿成了踩踏事件,死了人。

  当然,这也就是开封城里的百姓买得起了。

  一斤煤炭七文钱,怎么不去抢?于是北宋皇陵的树木都被人偷偷砍了取暖,也是活该。

  未时三刻,倾覆的马车终于被清走了,道路再度恢复畅通。

  元行钦、张居翰二人护卫着哭哭啼啼、神思不属的高氏,一路紧赶慢赶,很快回了临朔宫。

  

第069章 第二次科举改革

  高氏入宫之时,邵树德正在与宰相们商讨新的科举方案,即本朝以来第二次科举改革。

  建极四年的时候,大夏科举第一次改革,主要有三项。

  第一项是卷面誊抄,主要是防止考官通过笔迹以及卷面上的特殊记号认出考生。

  第二项是糊名,也就是把名字遮住,不让考官看到。

  第三项是降低诗赋比重。简单来说,第一场杂文考试中,考生所写的诗赋中有犯韵、错字的情况,仍可算通过。

  比如,当年有考生写的六韵十二句律诗中,三处犯韵,也被打为及格通过了。

  所谓杂文,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场,考察考生们的写作能力,包括诗、赋、论、歌、表、笺等在内的不同体裁、格式的命题作文,每一个体裁的文章都要合格才可。

  最近几十年,诗赋的重要性已经低很多了。毕竟国家多事,考官们更看重第三场策论。诗赋只要写得中正平和,不犯错误即可,文采已经不是特别看重。

  甚至于,以往不太受人看重的论文,也开始走俏了,有考生就凭借一篇《演论》得到考官青睐。

  毫无疑问,建极四年的这项改革,等于进一步降低了诗赋的重要性,三处犯韵都能被通过,明显利好文风不盛的老少边穷考生。

  “建极十年科考定于三月末。”邵树德喝着刚送给大諲撰的紫笋茶,道:“杂文一项,诗赋不再必考,体裁不限。”

  “是。”陈诚、赵光逢、萧蘧、裴贽、卢嗣业、裴禹昌等人纷纷应下。

  杂文这场考试,一开始其实并不是必考诗赋,到唐玄宗时才成为定制。安史之乱后,诗赋有时候是必考,有时候非必考,邵树德这次钦定诗赋不再是必考项目。

  当然,学还是要学的,万一考到了呢?当别人写的诗赋不忍猝睹的时候,你写得很不错,那就是加分项。

  “第二场帖经考试,现在是几道?”邵树德问道。

  “五道。”礼部尚书裴禹昌答道。

  自唐以来,帖经考试五道、十道甚至二十道都有过,今只有五道。

  帖经相当于填空。即把经书翻到某一页,左右两边掩没,只留下中间一列,再把这一列中任意三个字盖住,让考生写出被盖住的三个字,三字为一帖。

  这一项考察的是背诵能力和记忆力。

  最开始就是只考五道,要求是“五经通三”,即至少对三道才算过。

  邵树德了解过,近年来被这一项刷掉的考生不少。

  “近年以来,此道稍坠。”他说道:“上至元辅,下及庶僚,虽负艺者极多,能贴经者甚少。恐此一节,或滞群才。”

  邵树德这话的意思是,让你们这些宰相来考帖经,都不一定能得60分。

  有些考生或受战乱影响,或因生计艰难,读书背诵的时间大大减少,这一项不宜过难,因为容易刷掉一些有真材实料、精于实务的实干派。

  “五经通二、通三皆可。”邵树德直接乾坤独断,降低了难度。

  以前是60分,现在40分也行,这给一些偏科考生带来了福音——有人默写填空真不行,但策论写得极为精彩,对国家大事有独到的见解,如此改革后,他们的机会更多了。

  “陛下,礼部曾提出增加对义考试,不知此事……”不光邵树德提意见,宰相们也在想办法改革,这会陈诚便提出了建议。

  “对义”考试就是阐述对某段经义原文的理解。

  这项考试也是近年来才慢慢提出的,历史上五代曾一度加入考试,放在帖经之后,即考完杂文、帖经之后考对义,三场都考完,再考策论——考试的顺序,其实也有过变化,有时候第一场考帖经,但晚唐五代的顺序是杂文、帖经、策论。

  听完陈诚的话,邵树德仔细想了想。

  “可以加进去试试。”只听他说道:“考五道,通三即可。”

  具体通几道,其实也是有说法的。毕竟录取名额有限,通三道是及格,五道全对也是及格,但在选拔之时,还是有区别的。五题对三题,只表明你不会被当场黜落,究竟能不能考上,也不一定。

  “策论不用改了,但考试题目需要更加切合实际,比如黄河治理、草原贸易等等,这两年的题目就很好。”邵树德说道:“如此,杂文、帖经、対义、策论,一共四场考试,题也不多,两三天便可考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