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1004节(1 / 2)

  “是。”储氏心中一动,回道。

  “年齿几何?”邵树德问道。

  “过完年五十一。”储氏答道。

  “让他去当内务府丞吧。”

  邵树德这话其实不是询问,而是决定了。说完,又抚了抚储氏的脸,道:“你过完年也三十四了,跟了我这么多年。储家会有富贵的,我们的孩子也都会富贵平安一世。”

  储氏的眼圈也红了。

  跟了圣人这么多年,先后生下四个孩子,至今宠幸不衰。储家原本只是河南府一小土豪,连张全义这等小军阀过来了,也得巴结不已,不惜送上嫡女给人家做续弦(张全义第一任妻子姜氏)。

  如今是什么光景?父亲将任内务府丞,是天家的亲近之人。两个弟弟都入了银鞍直,大弟储慎平更是指挥使。

  储氏深吸一口气。只能好好服侍官家,才能报答这份恩情了。

  “既然你们都没人选,那就让理蕃院主事野利经臣去干吧。”邵树德说道。

  野利经臣六十多岁了,其实干不了几年,也就过渡一下罢了。

  他离职后,理蕃院主事由李延龄来担任。老李年纪更大,快七十了,这两年在汴州只把着大方向,小事都放手让裴迪等人干,提前进入半休养状态。

  理蕃院这个职务,还是自己人用着放心,非老李莫属。

  而河南道巡抚使则由封渭接任。

  洛阳宫城已经全部完工了,封渭出任一道巡抚,也是应有之意。

  内务府还有一个少监,一个主管民政、钱粮,一个主管武库、训练。前者打算交给朔方军时代的老人赵植,后者其实无所谓,弄一个降将即可,邵树德属意庆州刺史张筠。

  张筠、郭绍宾二人,以前掌着坚锐军。坚锐军在兖州、淄青战场消耗完毕后,他二人调任地方刺史。

  郭绍宾心情很不爽,终日借酒浇愁,有时候喝多了,还会对朝廷口出怨言。邵树德听闻后,一笑置之。

  张筠的心态转变得比较好。邵树德观察了几年,发现他在庆州还算勤恳,是真的在当刺史,而不是像郭绍宾那样摆烂混日子。于是决定给他个机会,出任内务府少监,负责六宫侍卫亲军的定期训练,并培养一批人才出来。

  内务府终究还是要靠自己人。前期可以靠朝廷支援钱粮、人才,以后断奶了,就得自己扛起了。反正邵树德是不好意思让朝廷出钱养着自己的私人部曲。

  从今往后,侍卫亲军的调动也不需要走枢密院的流程。

  这就相当于美国总统的海军陆战队,无需国会批准,总统即可下令调动。对皇帝而言,用起来是非常爽的,是他对抗朝堂势力的底牌之一——邵树德可能不需要,但他的继承者们未必不需要。

  内务府的粗架构搭完后,还需要确定各个职能部门,这就需要慢慢完善了,也不急于一时。

  谈完内务府的事,邵树德心情不错,又看向种氏,道:“若非令尊已去柳城,明岁三月科考,朕就让他来主持了。”

  “陛下,家父寸功未立,恐不能担此重任。”种氏睁着大眼睛,目光坚定地说道。

  得,祖孙三代一个脾气。邵树德本来也是随口一说,种氏倒当真了。

  他哈哈一笑,道:“朕知矣,知矣。从现在开始,你就好好养胎,朕行事有分寸。”

  种氏前几日突然恶心犯吐,邵树德急召太医诊断。果然,在撒了那么多种之后,种氏怀孕了。邵树德大喜之下,厚赏太医——太医署的官员们现在分外希望天子在宫中造人,最好像汉中山靖王刘胜一样,光儿子就一百二十多个,女儿无算,那样他们收赏钱会收到手软,洛阳宅邸随便买。

  “科举之事,还是由礼部侍郎封冠卿来吧。”邵树德叹息一声。

  月初洛阳来报,太师封彦卿薨。

  邵树德对此感到惋惜。老头虽然是个官迷,但对他是忠诚的,也做了不少事。建国之前,更是有劝进之功,可惜了。

  封冠卿是封彦卿的八弟,之前一直在尚书六部之间当个中级官僚,去年刚刚升任礼部侍郎。明年科举由他来主持,也是邵树德对封家之人的感念和补偿。

  封家,其实也是妻族了,还是挺老牌的那种,有殊遇是应该的,谁让自己当年抢了那一对封氏姐妹呢。

  ※※※※※※

  邵树德当天下午就找来了封冠卿,一起来的还有礼部尚书裴禹昌、中书侍郎陈诚、门下侍郎萧蘧、秘书监卢嗣业。

  “建极五年进士科考,朕打算推一些新东西。”邵树德说道。

  “陛下请明示。”礼部尚书裴禹昌说道。

  “简而言之,两件事:其一,内容誊抄;其二,考卷糊名。”邵树德说道:“诸卿有何感想?”

  大夏开国三年多,建极元年那会进士科考已过,也就是前唐最后一届考试。二年、三年沿用前唐旧制,各自录取了八十到一百人不等。

  建极四年就有了一些改变了,由留守洛阳的中书侍郎宋乐主持,降低了诗赋的比重,提高了策论部分的重要性,算是一桩不大不小的改革。

  明年科举看样子还要改。至于誊抄、糊名是什么,仆固承恩很快拿来了一些帖子,上面写满了操作要点。众人一看,这才明白。

  誊抄考卷内容是因为自唐以来,非常推崇书法,很多朝廷大员自身的书法就别具一格。他们的门生自然也会学习,这在考试时很容易看得出来。

  糊名就是遮住考生姓名,不让阅卷之人看到。

  这两项都是为了防止舞弊的。

  前唐的进士考试,基本放任不管,完全就是行卷天堂——当然高官世家也没完全垄断,不然贫寒之人一个都考不上,也不会有“五老榜”出现了。

  如今加上这两项改革,虽然不能完全杜绝作弊,至少也是堵住了不少门路。

  而等这项改革完成,并观察一两年反应后,邵树德还会对科举考试进一步改革——他所做的,全都是渐进式改革,走一步看一步,贵在持之以恒,比激进式改革更契合社会实际情况,反弹也小。

  “陛下,臣没有意见。”陈诚第一个看完,立刻说道。

  “陛下,臣也没有意见。”卢嗣业紧随其后表态。

  裴禹昌、封冠卿稍慢,但也表态支持,至于他们心中怎么想的,就没人知道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