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995节(1 / 2)

  邵树德一点不觉得晦气,饶有兴味地看着墓志铭,一字一句读到最后:“……嗟夫人之贤淑兮而享年之不长。”

  “原来这位马氏卒于大中七年(853),生有三男,长男还去原州防过秋,与吐蕃人厮杀过。”邵树德感慨连连,眼又瞥见土塬西北角有人在办丧事,遂走了过去。

  主家很警惕,远远看见了邵树德一行人,见他们要么是绿袍官人,要么是披甲锐士,一下子停了下来。

  “莫慌!莫慌!”邵树德在不远处停了下来,问道:“葬者何人?”

  浓重的关西口音一出,主家基本明白了他们的身份:幽州的新征服者。

  大夏朝廷起于关西,打下各地之后,总有关西籍士人、军校至各州、县当官。作为北都,北平府诸县自然也不少。

  主家面面相觑之后,很快有一人上前禀道:“落葬者乃我家兄长,幽都韩氏,讳恬。”

  邵树德看了一眼韩延徽。

  “参军,与我安次韩氏无关。”韩延徽一脸无辜地说道。

  邵树德点了点头,又问道:“你家与安次韩或玉田韩可有关系?”

  “玉田韩氏与幽都韩氏本为一家,前唐穆宗朝始迁于蓟州玉田。”来人回道。

  “这可真是巧了。”邵树德有些惊讶。

  “官人何意?”来人有些吃不准。

  “可知唐蓟州司马韩融?”邵树德问道。

  “当然知道。”来人说道:“韩司马已故去。膝下唯有一子,曰知古,后为契丹掳去,不知所终。”

  邵树德听了暗喜。

  他还真派人去蓟州玉田县寻访过,那里有一个韩村。李匡威为幽州节度使期间,数次援救云州赫连铎。而当幽州大军出征之时,契丹南下掳掠,韩村之人要么被契丹杀戮,要么被掳走,韩知古就是那时被抓的,年仅六岁。

  据耶律滑哥所言,韩知古被抓后,成了述律平的家奴,后来作为陪嫁媵臣,去了迭剌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他并不受阿保机的重视,阿保机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并没有得到任何职务,身份依然是可怜的述律氏家奴,帮她打理头下城的部分事务。

  萧敌鲁离开之时,邵树德嘱咐他找一找韩知古。

  萧敌鲁走后,他又觉得很无谓,韩知古是有才能的,但他不一定有出头的机会。而且他六岁就被抓走了,心思在哪边还不一定呢。

  与其在他身上下功夫,还不如让萧敌鲁多多卖力。

  不过今天在看到幽都韩氏之人后,邵树德又有了新的想法。萧敌鲁总需要帮手,而这个帮手的能力还不能差,韩知古或许可以起到作用。

  想到此节,他做出了决定,行完礼后告辞离开了。

  现在还不急,先去樊村和韩村看看。联络韩氏之类的小事,自然有下面人去做。

  

第086章 土著与移民

  田野之中,农人还在紧张地忙活着。

  今年的粮食收成其实很受影响了。因为即便是近在咫尺的幽都县,也曾经发生过血腥的叛乱。屋舍被焚烧,麦田被践踏,民人被杀戮,秩序与生活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绝收的农户欲哭无泪,只能通过打零工的方式,赚取一家人的口粮。但此类工作机会也很有限,需要整修的驿道就那么几条,需要修建的陂池就那么多,又能雇佣几个人?

  邵树德下了土塬之后,进得村落之前,便看到很多百姓扶老携幼,离村而去。

  “杖翁何往?”邵树德拦下一人,问道。

  老人有些不耐烦,焦急地看着加快脚步东去的邻人,神色焦急。但站在他面前的是身着绿袍的官人,旁边还有几位精甲武士,一看就是杀人如麻的老手,因此他也不敢离开,只能苦着脸说道:“去州城。”

  州城就是府城。幽州已升为北都北平府,但普通百姓并不知道,还是习惯称州城。

  陈诚拿出一个布袋,递给老人。

  老人疑惑接过,打开一看,却是七八块胡饼,大喜过望,连忙将其交给身后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不住感谢。

  邵树德赞许地看了一眼陈诚,继续问道:“去州城作甚?”

  “关西来的天子要修宫殿,日给三升粮。小老儿急着去,晚了就没了。”老人因为得到了胡饼,态度好多了,有问必答。

  “为何不在家种地?”邵树德问道:“冬麦不种了?”

  “去年已经种了冬麦哩,今年再种,打不出多少粮,得歇一年。”老人自己也掰了块胡饼,慢慢吃了起来。

  第三茬种不了主粮,可以种杂粮,真实原因是他们家现在就断粮了,坚持不下去了,只能逃荒。

  “修宫城可是个苦活啊。”邵树德说道;“三升粮够吃么?”

  “老朽是拿不到三升了,得精壮才成。俺家大郎、二郎可以干重活,拿三升粮。一家人省着点吃,也够了。”老人答道。

  三升粮的工钱,其实比较丰厚了。军士出征或训练,一天也只吃三升米面。幽州经历了战争摧残,本地产量不足,这些粮食都是从河南通过永济渠运来的,损耗不小——得亏有永济渠,如果是陆路转运,成本更是惊人,怕是支持不了这种规模的基建项目。

  “以前幽州镇修驿道、陂池、城墙,给不了这么多工钱吧?天子是不是很仁德?”邵树德面无表情地问道。

  老者迟疑了一下,可能是看在那袋胡饼的份上,又或者站在他面前的是官人,点了点头,道:“自古以工代赈,未有给粮如此丰厚者。”

  邵树德一听,虽然知道老头很可能口不应心,依然很高兴,又问道:“乡间似你家这般景况的人可多?”

  老者一时回答不上来,想了半天后,才答道:“樊村不少,韩村倒是不多。”

  邵树德心中有数了,与老人一家告辞。

  “官人。”老者刚刚离开,又走了回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