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844节(2 / 2)

  以“早著令名,累更剧任”为由,授王瑶为北衙枢密院枢密副使。

  以“开张用经纬之文,抚驭得韬钤之术”为由,授折嗣伦为北衙枢密院枢密副使——是的,要罢淮西镇了,这也是一次试探。

  以“公忠有素,文武是经”为由,授天平军节度使任遇吉为北衙枢密院枢密副使。

  又以“识略甚远,智能出群”为由,授杜洪为北衙枢密院枢密承旨。

  两枢密院,既有自己人,也有统战人员,主体算是配齐了。

  这些职务,对武将们来说,其实不是很喜欢,因为更多的是文职工作,而非带兵打仗。

  邵树德初提出来时,很多人都笑谈这是养老院。一堆打不了仗的老大爷放下刀枪,去当毛锥子,天天算账。

  在四位枢密使人选风声放出来的时候,高仁厚就很庆幸自己没当上枢密使。当然,老高的造化也不浅,陪太子打仗,看不上枢密使是正常的。

  朝罢之后,皇后乘坐御辇,率文武百官前往长夏楼。

  太傅邵树德、太师封彦卿一左一右,陪在皇后身边,以示恩遇。

  皇后经历了这阵子的临朝经历后,渐渐驾熟就轻,也不再那么紧张了。

  前行的过程中,她时不时把目光投注在邵树德身上,心中翻滚不定。

  太傅明敏睿达,精力过人。言事之时往往一语中的,让人钦佩。

  又素得军心,行军征战也是一把好手,说是当世人杰不为过。

  这样一个聪明睿智、心狠手辣又兼且目光长远的人,本不该沾染自己这种“前朝”皇后,但他就是做了。

  皇后忧心忡忡,她这么尊贵的身份,肯定被很多人盯着,该怎么办?抱也抱了,蹭也蹭了,摸也摸了,甚至还被啮咬了半晌,这个混蛋!

  皇后叹了口气,庸人自扰,在于还有欲望。难道心底之中,真的没有那么一丝丝的渴望,幻想太傅在开国之后,给她一个交代么?

  旗幡林立,仪仗如云。庞大的队伍穿过大街,往长夏门而去。

  在这一刻,皇帝似乎被所有人遗忘了。

  “病”得很厉害,宜静不宜动,要好好休养嘛。

  这朝廷,确实离散架不远了。

  

第079章 三件套

  长夏楼,就是长夏门的城楼。

  大军出征、班师,天子有上楼为将士送行、接风的传统。比如之前张濬率师西征泾原,圣人就御安西楼为大军送行——那一次,是真的送掉了。

  长夏门外的空地上,已经列起了军阵。

  归来的是突将军左右两厢,数万将士披甲持槊,肃立当场。

  又有各营精选出来的勇士,以及出征以来卓有战功者共三千余人,从旁而出,缓缓走过长夏楼下。

  他们分成数股,每过一阵,列阵的军士齐声欢呼。

  这是军礼中有关大阅的一部分。

  其实已经简化过了。一般来说,这时还会置放强弓劲弩,供皇帝校阅勇士。又或者挑选健马,供将士驱驰奋击、走马射草人。

  皇帝兴致来了,亲自指挥披甲坐在地上的军士,起身结阵冲杀。

  而文武百官、蕃帮宾客、诸州士人都要过来观看,评头论足,人人参与——即便是文官,也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武夫们的表演。

  这是从“野蛮”的春秋战国时代继承下来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皇帝的军事色彩,其实非常浓厚,对皇帝文治方面的要求可以没有那么高,但最好有武艺,懂军略。

  都畿附近的百姓也可以过来观看。事实上他们每次都必来,他们不但喜欢看校阅,甚至看打仗——邺城之战,就属于观战的吃瓜群众被打了,引起骚乱。

  军礼在五代时期得以延续,并持续到了北宋初年。自宋太宗往后,越来越少,慢慢销声匿迹,中原王朝皇帝的军事色彩变得越来越淡。偶尔出个把喜好武功的,也架不住整体越来越偏向文人皇帝。

  “皇后,这些都是勇士,或技艺娴熟,或攻城先登,或杀贼较多,或当先冲突敌军,或生擒贼人而回,共计三千三百余人。”邵树德在一旁介绍道。

  皇后饶有兴致地看着,突然问道:“太傅怎知有三千三百余人?”

  “此事易耳,老于战阵者都会数。”邵树德回道。

  “听闻国朝列圣都会参加田猎及讲武?”皇后问道。

  “是。”邵树德答道:“开元十三年(725),玄宗举行田猎,骑马驰射,一箭射中野兔。突厥使臣阿史那德吉力发下马取回猎物,献予天可汗。”

  “太傅可会驰射?”

  “若皇后想要,臣走马射些雉鸡、狐兔回来献上,料不难也。”

  皇后还要说些什么,封彦卿咳嗽了一下。

  你们这两公母,能不能收敛点?

  一个是将要亡国的皇后,一个是即将开国的篡臣,前者话语里听不出亡国的哀伤,后者一点乱臣贼子的狠劲都没有,搞什么搞?折王妃来了洛阳,怕是要将这亡国皇后当猎物一箭射死。

  邵树德脸色一正,道:“皇后,按礼制,臣该下去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