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709节(1 / 2)

  邵树德甚至都想出了办法。

  在烘干窑墙体的内侧四周设立很多矩形的砖砌烟道,烟道上方布满孔洞。生产的时候在烟道内放入燃料燃烧,然后靠燃烧的烟气熏干木材。这样一来,材堆与明火完全脱离了接触,通过加热窑内充当介质的湿空气对木材进行加热烘干,使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对了,烧制砖瓦时产生那么多废热烟气,可以利用起来啊。”邵树德又提出了一个建议:“砖窑、烘干窑可以建在一起,我称之为‘联合生产’。砖瓦轮窑产生的废气很烫、很热,完全可以拿来烘干木材,至少可以减少用煤。你们再琢磨琢磨,重新设计一下。”

  一个砖瓦轮窑,正常来说每小时产生6000-8000立方米的废烟气,温度大约在80-100度。而木材的燃点为250-300℃,正好可以用来烘干。

  这样的废热气流量用来烘干两座五六十立方米容量(指木材容量)的窑是绰绰有余了。按照烘干一批木材平均需要六天时间计算,每年烘干5000-6000立方米以上的木材没有任何问题。

  当然,以上都是幻想,此时不可能做到,只能尽力而为了。

  “殿下果有奇思妙想。”工头在一旁听了半天,很是佩服。

  砖窑出来的烟气很热,谁都知道。但之前直接排放掉了,如果像瓷窑那样用抽风的方式将烟气引入木材烘干窑,确实可以利用起来。

  “缺乏大鼓风机、抽风机。”邵树德叹了口气。

  如果有这两样玩意,砖瓦轮窑可以建得很大,产量会很高,成本会很低。

  另外一大制约是缺乏一种神器:自动制砖机。

  目前的砖坯只能靠人力来制作,效率太低了。河南府的所有小轮窑加起来,邵树德怀疑一年能不能产一百万匹砖,目前还没有数字,多半达不到,几十万顶天了。

  但军士修一套砖房就要两万余匹砖,这也就够五十户军士家庭的需求。

  哪怕后世农村建的不起眼的小土窑,也不止这点产量啊。那些小土窑看着破烂无比,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古代就能建起来,但你深究一下,就会发现人家有制砖机(不一定每家窑都有),窑体设计合理,烟囱建得更深科学,还有运输工具,一匹砖的成本能压到惊人的几分钱,完全不是此时能比的。

  邵树德回忆了一下农村小土窑的烟囱,好像挺高的,外层有铁架子可供人攀爬上去清灰,这玩意就不是此时能建起的——好吧,或许可以建成,但要花不小的成本。

  所以,千万不要鄙视农村小土窑。那是二十世纪的小土窑,放到九世纪,你都不一定搞得起来。

  “谁能做出一个制砖机,脚踏式的、畜力的,都无妨,我不吝厚赏。钱财、官位,应有尽有,说话算话,君等当勉之。”邵树德对工匠们宣布道。

  给普通百姓多一些赚钱的渠道,将农村的资源利用起来,邵树德暂时只能想到这么多了。

  最最基础的砖瓦、木材的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其实意味着全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建设成本的降低。

  这个好处,很多人不以为然,但当你需要开拓的时候,就知道它有多妙了。

  

第008章 国子监

  “东都,怎么能没有国子监呢?废弃这么久了,今可重建之。”回到洛阳的邵树德,又考虑起了另一件事情。

  讲真,最近的日子真是舒服。

  打仗是非常苦的,还很伤身。邵树德还记得雪夜出兵时,十指冻得像胡萝卜一样。

  他还是大帅,是夏王,换成普通士兵,条件更差、更苦,会被冻成什么样?

  手上、脸上、耳朵上全是冻疮,还有被寒风吹裂的伤口,有的溃烂流脓。

  在雪地里吃着干硬刺喉的醋饼,喝着冷冰冰的水,没日没夜地在风雪中赶路,临战时万箭齐发,拿着刀枪拼命。

  武夫不是那么好当的,钱也不是那么好拿的!

  什么?大雪天不打仗?不,围剿黄巢时,几尺深的雪还在打,打了一整个冬天。

  正月里,王镕、李匡威还联兵十几万攻李克用。

  三伏天不打仗?没有这个规矩。朱全忠就在大夏天出兵攻时溥。还是在夏日炎炎的时候,孙儒、杨行密还在激战。

  一年十二个月,就没有不能打仗的时候。国朝职业武夫,全天候作战,大雪、暴雨、风沙,都能打,只要你不怜惜百姓,任夫子们荒废了自家农田,什么时候都可以打。

  离开前线后,在后方处理政务,设计国家的未来,闲暇时再与野女人鬼混几下,这可比打仗舒服多了。

  “大王,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馆、律学、书学、算学,各有博士、助教、直讲。若重建,可需要添什么?”赵光逢果然懂事,一开口就直接命中靶心。

  “算学先立起来,教材要改一改。”邵树德说道。

  国子监算学的必修教材有十本,即《九章》、《海岛》、《张丘建》、《夏侯阳》等,辅修两本,分别是:《记遗》、《三等数》。

  教材他看过,就一个感觉,不够系统,没有前后串联起来。他现在需要一本集大成者的著作,能把数学、几何原理讲透彻、讲系统的著作。

  在郓州的时候,城西济水上有一座清水石桥,建于前隋仁寿元年。这是一座石拱桥,建成后五年,才在河北赵州建了那座名传后世的“赵州桥”,而且规模也比不上郓州的清水石桥。

  郓州仍然有造桥工匠,邵树德问过他们,石拱桥为什么建成这个样子?有没有什么说法?如果改一下外形,还有没有别的设计方案?

  没人能回答。

  要更改设计方案,就必须对受力进行分析,你至少得懂力学和几何学。造桥工匠有一些师徒口口相传的“诀窍”、“口诀”,但那个口诀也只侧重于实际应用,比如用什么角度、用几块石头、怎么堆叠等等。很可惜,那些工匠的地位很低、文化水平很低,字都不认识,靠他们是不可能总结、提炼出经典力学之类的东西的。

  国朝有《营造法式》之类的书,但只是教你怎么造,没有讲为什么这么造。邵树德翻过书,发现按照那个方法,建筑外观结构会非常精巧,但用料有远超实际所需的嫌疑。实际上就是因为缺乏科学的计算,在承载能力上吃不准,只能用最保守的设计,归根结底还是基于经验,而不是科学。

  其实你都有经验了,知道几块石头、几根木料可以承载到什么程度,为什么不更进一步,将其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力学呢?可能还是地位太低、文化水平太低吧,毕竟总结归纳、完善理论是需要有钱有闲有知识的。

  工匠们不一定都识字,地位低下,整天还九九六,确实不能指望他们搞科研。

  “国子监加一个工学。”邵树德说道:“现在每州都有工学,但教学质量一言难尽。”

  邵树德站起身,背着手踱步,又在思考了。

  工学现在主要还是以教建筑、冶铁为主,多为熟练工匠来讲授知识。他们畏畏缩缩,极少有识字的,很多人话都说不连贯,教学时画面太美,效率感人,邵树德一直觉得这是在浪费钱来着。

  他现在想着从哪里找一帮有文化、有点小钱、还有大把时间的人来投入算学、工学、医学之类的领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