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642节(2 / 2)

  “攻占单州还有一个好处。”李唐宾说道:“威胁郓、兖,濮州之围自解。”

  濮州被围攻许久,中间也有人破围而出,传递消息。

  城池尚算坚固,但粮草不够。飞龙军甚至已经早早就宰杀了大量骡马,以减少粮食消耗。城内其他人都罢了,邵伦、贺瑰、杜光乂等人,死就死了,李唐宾不在乎。但梁汉颙若出什么事,让大王的女儿成了寡妇,李唐宾可没这个胆子。

  “返回河中休整的各部,九月中也要出征了。届时会投入郑州战场,来自汴州的侧翼威胁不足为虑。”李唐宾又道:“朱全忠兵最多,但被看得最死,他翻不起大浪。”

  郑州方向,天德军得到增援之后,大举进攻。

  八月初在万胜镇被朱友裕击败,损兵千余。八月初九在中牟县击败梁将朱友文,趁势攻至八角镇,为朱全忠击退。

  在滑州方向,镇国军猛攻阳武,克之。随后进攻酸枣县,攻城七日不克,梁将华温琪率军来援,镇国军退保阳武。

  忠武军、坚锐军继续围攻尉氏,朱友伦率军来援,为铁骑军大破,损兵三千余人。

  天德、镇国、忠武、坚锐、铁骑五军,尚有三万多步骑,梁人还有约七万衙军,加上乡勇,十几万兵马,一时很难吃下,但梁人四处出击,拼了命要打破对他们的挤压、封锁,却始终处于拉锯状态,未能竟功。再僵持下去,随着钱粮物资的消耗,肯定会越来越困难。

  根据天德军使蔡松阳的说法,朱全忠现在重点保滑州了。宋州那地方,他保不住,也不想保了。

  这个战略选择,其实很容易理解,沟通魏博。

  另外,马上就是八月下旬了,许州行营会展开大规模的“秋收攻势”,即以抢割地里的粮食为主。即便抢不成,也要让梁军没法舒舒服服收割,或许还能趁机歼灭一些梁军部队。

  “明白了方略,就各自回去整备器械,操练部伍。”李唐宾下令道:“先将军粮筹措完毕,这个最紧要。”

  ※※※※※※

  濮州的夜晚,杀声震天。

  梁汉颙亲率两千军士出城,血战小半个时辰,终于将贼兵击退,把贺瑰救了回来。

  “若无梁将军拼死相救,瑰几死矣。”退回瓮城后,几乎脱力的贺瑰拉着梁汉颙的手,差点就哭出来。

  “贺将军何出此言。”梁汉颙叹道:“上月出城厮杀,我负伤坠马,还是贺将军把我背回来的。都是自家兄弟,无需多言。”

  贺瑰点了点头,两人互相搀扶着进了城。

  邵伦在城头巡视,杜光乂上前迎接。

  “方才我看到那帮沙碛贼子了。”梁汉颙突然说道。

  杜光乂一惊,追问道:“拓跋仁福不是在青州当衙将吗?”

  梁汉颙点了点头,道:“青州兵来了,定是王师范已答应出兵。这下郓、兖、青三镇联合起来了。”

  贺瑰的脸色不是很好。

  朱瑾、朱威二人联兵五万,还在濮州四处抓丁,驱使他们攻城送死。有时候仅仅为了消耗守军箭矢,就能驱赶数千壮丁健妇攻城。这次即便能够解围,濮州也剩不下多少人了。鼎盛时期四十余万人口的大郡,破败至此,夫复何言。

  “他们怎么敢的?”杜光乂皱眉道:“昨日拷讯郓人军校,不是说大王在河南势如破竹,已经在收取宋州诸县了么?这帮人就不害怕么?”

  “害怕又有何用?当年朱全忠气势也很盛,不还是照打不误?”贺瑰说道:“不过,我倒是觉得朱瑾、朱威可能要解围而去了。”

  “不错。”梁汉颙赞同贺瑰的看法,道:“贼人以利相合,最后定然以利相去。若夏王雄师直扑兖州,朱瑾第一个就要退兵。朱威孤掌难鸣,定然也会遁走。至于王师范,呵呵,朱瑾、朱威都不卖力,凭什么他来强自出头?一盘散沙的家伙,破之必矣。”

  “若仅有三五万兵马而来,怕是还不够。”贺瑰又道:“最好能有十万之众。”

  濮州城内外,目前尚有将近九千守军,其中飞龙军右厢六千余人、濮州兵不足两千、郓州兵千人。李唐宾若仅带三四万人,真的不够,因为没有考虑到王师范的加入。

  “放心,大王有三十万兵马。夏秋二粮收完后,又可征发夫子、乡勇,军馈也足,调十万大军而来并无困难。如果全取宋、单二州,打通了到濮州的路,过来也很快的。”梁汉颙说道:“我等苦尽甘来,就在九月。”

  听梁汉颙这么一说,贺瑰、杜光乂也大为振奋。再看不到希望的话,怕是要被军士们借脑袋了。郓、兖、青三镇,最好能一战扫灭其主力,如此一来,只需花数月时间,就能从容收取空虚的州县了。

  胜利,或许已经为时不远。

  

第023章 来骗!

  “武威军可用矣!”临汝县郊外,邵树德看着刚刚完成一次讲武实操的部队,满意地说道。

  武威军改编完成后已经高强度整训了一个多月,相互间比较熟悉了。现在领取器械、物资,自临汝县出发,开往宋州的话,路上边走边熟悉,到地头后差不多就两个月了。完全可以充作预备队,一边会操集训,一边等待上战场的机会。

  绝大部分都是厮杀多年的老人了。说难听点,差一点的部队正好给他们练手,进一步恢复实力。现在就对上李克用的晋兵、燕兵,或者杨行密的“北归人”,邵树德还不放心呢。

  “大王,将士们天天练,也烦了,现在就想上阵厮杀搏富贵。”这话也就卢怀忠这类人能说。怎么?天天和夏王一起训练,不开心了?世子以及赶来的王长子也都一身臭汗地在练呢。

  “万不可轻敌,铁林、武威、天雄三军九万众,都是我二十年来攒下的本钱,输光了很心疼啊。”邵树德说道:“天平军、泰宁军主力确实被梁军歼灭过,但眼下这批人好歹也死扛了好几年呢,战斗力不说,就死硬程度而言不差的。”

  “大帅的意思是不准备要兖、郓二镇的降兵?”卢怀忠问道。

  邵树德有些犹豫,最终还是含糊地说道:“届时再看吧。”

  他是真被历史上天平军、泰宁军这些人恶心坏了。

  从光启三年(887)开始,朱瑄被打得仅以身免一次,数次被重创,朱瑾两次仅以身免,数次被重创,都这鸟样了,还坚持了整整十年之久,到底是谁给你的勇气?

  邵树德认为,问题并不全出在朱瑄、朱瑾身上,根子在大头兵那里。郓、兖二镇的士兵是他们死不投降、割据到底的根基,因此他不打算要俘虏。即便战场上俘了,基本也是遣散的命,甚至是强行流放到边疆——至于具体哪里,他还没想好。

  他将郓、兖二镇的军士看做是“削弱版”的魏博武夫。后者更夸张,后梁、后唐不但没能搞定魏博,其灭亡与魏博甚至有直接关系,一直到了后晋年间,最后一次对魏博重拳出击,才最终瓦解了武夫们的割据心气。

  这就是唐代末年你打赢了决战,也没法秋风扫落叶席卷天下的最主要原因。朱瑄、朱瑾兄弟输了多少次决战?光启三年就是决战,还是郓、兖二镇联兵,结果兄弟二人惨败,双双逃命。后方留守的文武将佐不但不投降,还积极出谋划策,招募训练新兵,死守城池,联络外藩,甚至还有人诈降坑了朱珍一把。

  这种抵抗到底的意志在外人看来值得赞赏,可邵树德作为当事人,就感到很讨厌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