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589节(2 / 2)

  胜不骄败不馁,赢不喜败不忧,这是李唐宾信奉的原则。

  永远用最冷静的头脑,发出举重若轻的命令,指挥数十万大军,于无声处听惊雷,对敌人发动残酷的致命一击,拿下最终的胜利。

  人命,在他眼里只是数字,这是早年巢军生涯带给他的观念。

  他冰冷、残酷,有些不近人情,不喜欢到一线鼓舞士气,不会与将士们打成一片,不受大多数将领推崇、喜爱。

  他不是一个好军阀,在乱世之中不会有太大的出息,但却是一个不错的指挥官,得到大人物的赏识,将练好的精兵强将交给他,借着大人物的虎皮和威望,指挥战斗。

  如今,战机似乎已经出现,但敌人定然不会放弃。庞师古如何应对,他还想再看看。

  另者,南线蔡州的战局,是否可以进一步突破,还是失去战机,一切都还没有最终尘埃落定。

  “传令,给折宗本增兵。洮岷羌种一万人即刻拔营,前往蔡州听令。”李唐宾把玩着手里空空如也的茶碗,说道。

  折宗本那边已经有不少蕃人了,再调一万过去,折宗本应该知道怎么做。

  根据得到的情报,朱全忠已经完全放弃了徐宿一带的防守,氏叔琮带着两万人西进,这是孤注一掷了。

  他猜测这些兵是一开始就接到调动的命令了,而不是随着蔡州战局发展而临时增派的。这说明什么?说明朱全忠还想着在这场大战中取胜,一举扭转这两年的被动局面。

  甚至于,如果能攻入唐州,覆灭折宗本集团的话,完全可以称得上伟大的胜利,因为这极大改善了梁军多线作战的窘境——唐镇一破,淮西不可能独善其身,杜洪、赵匡凝之辈也会动摇,局面一下子就盘活了。

  “李帅,蔡州之局,还有反复。氏叔琮所将之飞胜、雄威二军并非弱旅,还是需要花费一番力气的。”高仁厚示意亲兵过来给二人倒茶,随后说道:“威胜军的战斗力,能否正面对抗氏叔琮部还是个问题。好不容易取得了这么个优势局面,不可大意啊。”

  李唐宾沉默了一会,道:“若调蕃兵及契苾璋部东进颍州,反复袭扰、迟滞,拼着付出重大伤亡,将贼人阻于颍州,可有胜算?”

  饶是已经熟悉了李唐宾的风格,高仁厚依然被噎得不轻。

  到李唐宾手底下打仗,可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这人从来不体恤士卒的,他只计算利益得失,人命在他眼里比鸿毛还轻。

  派去阻滞氏叔琮的部队还好一些,只是有可能“付出重大伤亡”,但攻打蔡州城的兵马可是要做好打光的准备啊——当然,在打光之前,多半已经哗变了。

  “我欲将河西蕃人一万帐也调给——”

  “李帅!”高仁厚出言打断了李唐宾的话,只听他说道:“对蔡州,还是以攻心为主,攻城为下,不能蛮干,得智取。”

  “我当然知道可以招降。”李唐宾瞟了他一眼,道:“但需要多少时日?战机稍纵即逝,我等不了那么久。”

  高仁厚叹了口气,道:“李帅,不如让我来试试。”

  李唐宾顿了一下,道:“好,但要快点。”

  他竟然也不问高仁厚会怎么处理,竟然全权交给他。

  高仁厚愣了一下,他正等着李唐宾向他问计呢,怎么话到这里就断了?

  “李帅,我需要三个人。”高仁厚无奈了,只能继续说道:“张继祚、张继孙和胡真。”

  “立刻照办。”李唐宾喊来了亲随,吩咐道:“遣人快马至安邑,将张继祚、张继孙兄弟提来。再去趟洛阳,把胡真请来。”

  “遵命。”亲随应道。

  高仁厚亦起身,道:“我先去蔡州等着,与折令公好好商议一番。”

  

第046章 “阵前数语”

  乾宁四年正月十五,高仁厚在蔡州北关城等到了胡真。

  今日是元宵节,折宗本下令全军大酺。

  嗯,大酺是真的,确实发下了酒食,而且动静搞得很大,让蔡州守军都知道了。同时这也是一个计谋,试图引诱守军出来偷袭,威胜军对此做了准备。

  只可惜,戴思远、张全义太怂了,居然不敢出城,让折宗本的媚眼全做给了瞎子看。

  胡真的精神头不错。

  他的家暂时安在洛阳,夏王曾经赏了两名美姬,出身都不错,受西门重遂致仕事件牵连,全家流放。胡真娶了其中一人为妻,此女已经怀孕了,喜得胡真抓耳挠腮,终于又有后了!

  高仁厚很理解他的心情。当年他战败失了东川帅位,也是夏王帮他索回了家人,这份人情可不小,他一直记得。

  “见过折帅,见过高帅。”胡真恭恭敬敬地行礼。

  折宗本、高仁厚还礼。

  胡真以前也是一方大帅,奈何命运弄人,如今一切都得从头做起。好在夏王仁厚,待他不薄,聘他为王府谘议参军,时不时还赏赐些财物。

  洛阳废墟持续不断地清理中,目前修建了第一批宅子,夏王又赐了一套给他,让他安置家眷。这份胸襟气度,确实让人心折,因此胡真办事还算勤勉,已经立了不少功劳。

  “胡参军,蔡州之事,如果只劝得张全义兄弟来降,可有把握?”折宗本开门见山地问道。

  活到他这个份上,其实不太在意那些斩首、破城之类的功劳了。女儿贵为王妃,外孙是世子,将来女婿开国,折家贵不可言,还追求那么多功劳作甚?尾大不掉?让女婿痛下杀手?

  其实这次出兵攻朱全忠,他都不是很提得起兴致。攻灭朱全忠之后,他都打算隐退了。没几年好活了,还不如颐养天年,让女婿放心点。

  若不是心中总有些隐忧,他也不会把着威胜军这三万余人不放,甚至费尽心思为其索取器械甲胄,严加操练,以期培养为一支劲旅。

  威胜军,可不一定是为自己准备的。如果可能的话,他更愿意它成为天子亲军,也好让军中一干折家子弟有个好去处。

  至于淮宁军,再说吧。

  “回折帅,张全义虽是武人出身,但当年黄巢军中,他就不是很能打。长安四面游奕使,彭攒、季逵、朱全忠、张全义,应以彭攒、季逵最能打。另有先锋大将柴存,中军大将王播、孟楷等,都是一时之选。”胡真说道:“张全义跑到洛阳后,对外征战主要依靠义兄弟李罕之。依附朱全忠后,更是仗着全忠的威风,才得以站稳脚跟。便是其弟张全恩,都比全义勇武。此人在军中的威望,怕是不太行,即便他贵为奉国军节度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