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462节(1 / 2)

  鄯州的土地质量是相当不错的,又严格执行了三茬轮作制这种全新的农牧业混合经营模式,同时湟水谷地的水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故人口迅速增长,已有约19800户、77600余口,青唐城在远近地区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

  最后,他还在冬季枯水期组织人手,疏浚湟水及其支流河道,一方面避免汛期发洪水,另外也是为了维护通往兰州的航道。

  对这最后一点,邵树德尤为嘉许。

  北宋曾经在湟水一带伐木造船,利用湟水航运输送物资、兵员。吐蕃人不重视这些,汉地来的唐人怎么能不重视呢?

  皮筏、木筏、小船之类的交通工具,固然不太起眼,但比起陆路马车,成本还是要低多了。而马车的成本,又比驮马、人力低很多。

  能用水运,绝对不会走陆运,因为成本会高上十倍乃至几十倍。

  韩建的苦心经营,对于杨悦、折嗣裕在河湟地带的“剿匪”行动至关重要。

  根据最新的军报,数月以来,他们斩首三千余级,俘四万余人,牛羊杂畜数十万。邵树德已经下令将这些俘获尽数东迁,本来打算送往河阳的,如今先让他们抵达蓝田县,等待下一步命令。

  “北韩南郭”,如今应该被称为“西韩东郭”了。相比较而言,韩建的成绩更耀眼一些,成汭受限于商州的自然条件,成绩没那么显著,但总体而言还是有功劳的。

  至少,商州以前大量存在的烧荒开田、刀耕火种的陋习被终止了。百姓的农业耕作技术有所提高,而且随着商业的发展,许多廉价的灵夏牲畜进入到了丹水谷地,又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

  这两人,或许可以登上更高的舞台,进一步展现他们的能力。

  “成使君对唐邓、襄州可有了解?”邵树德问道。

  “昔年在蔡贼军中时路过几次,应是比较荒芜的。百姓逃散一空,百里无人烟。如今安定多年,一些百姓应是回来了。但唐、随遭梁人数次掳掠,多半不怎么好。”成汭摸不清邵树德的想法,只能小心翼翼地回答:“唐州折帅,屡次移牒金商四州,令筹措粮草、器械、钱帛,可见较为吃紧。”

  成汭说的是实话。唐邓随三州中,唐州百姓受荼毒最深,因为地理上没有险要山川屏障,随州有一些屏障,但不能完全遮蔽,邓州相对要好不少,但屯驻于彼处的保义军军纪很一般,再加上唐州方向搜刮得较狠,地方上也较为萧条,人口始终增长不起来,甚至还在下降。

  昭信军四州基本上就是唐镇的后方补给基地,也是汴军咬牙切齿想要夺占的地方,奈何他们突不破唐邓随一线的防御,不敢深入到南阳腹地。

  “襄阳怎么样?”邵树德又问道。

  “也不太行。”成汭回道:“经历了黄巢、秦宗权两番蹂躏,几年前折令公又杀过来,最近又南征杜洪,打得难解难分,还要搜刮部分钱粮北上支援唐州,总之不太好。”

  邵树德点了点头。

  “若往襄州北部诸县迁移民户,开垦荒地,则何如?”邵树德下定了决心,要给南阳、襄阳这边一些实质性的支援了,而在此之前,他还想摸一摸昭信军的底。

  成汭听懂了言外之意,立刻说道:“那要看大王迁移多少民户过来了。一万户以内,咬咬牙,还可以支持得住。”

  这个“咬咬牙”,就是向百姓征收重税了。

  事实上他们的税负本来就不轻,而今是重上加重,白养新来的民户一到两年,支持他们渡过最艰难的一段时日。

  “两万户都不行?”

  “难。”成汭实话实说。

  邵树德突然又想苦一苦关中百姓了……

  发乾州五县百姓一万户,外加青唐俘获的四万多吐蕃、羌人,“借”襄州的谷城、邓城两县安置,修缮水利、开垦荒地,作为唐邓随的第二处后勤供给基地。

  说实话,这年头的江汉地带,开发程度是非常低的。

  水泊纵横、河网密布、沼泽连天、树林茂密,村落点缀其间,被原始的自然环境给分割得一块一块,且经常发洪水,蚊虫孳生,疫病很多。

  开发这样一块地方,是要付出代价的。

  中国的南方地带,如果说唐代重点开发了江南、江西的话,宋代就是把两湖地带发展成熟了,这都是能容纳大量人口的地方。

  但这种开发,前期死亡率都不会太低的,邵树德没太多的人口来填,故只能找相对成熟的靠近南阳的谷城、邓城两县了。另外,邓州的新野、随州的枣阳也是备选区域。

  迁移了人口过来,当然也要给他们配备官吏了。原本的官员,能留任的留任,不能留任的走人,让赵匡凝头疼去。

  毫无疑问,这些新官吏不会听赵匡凝的,也未必会听折宗本的,算是邵树德在这片区域掺的沙子了。

  他也不想动作搞得太大,慢慢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一步步完成“和平演变”。反正赵匡凝不是那种意气用事的武夫,邵树德吃死了他的性格,不敢掀桌子,那就慢慢玩喽。

  邵树德在商州停留了三天,等待落在后面的辎重补给队伍。

  嫡长子邵承节在随军而来的杜弘徽、赵观文的监督下,学习词章、典籍,同时还要上摩尼法师亲授的算术、几何课程。这还没完,折家武师还在等着呢,武技的练习也不能落下。

  课程无穷无尽,让人绝望不已。

  至于他老爹,则带着陈氏到州西的仙娥驿游玩去了。

  邵承节昨晚亲眼所见,老爹偷偷在翻诗集,吟诵着什么“商山无数峰,最爱仙娥好”,估计今日想在魏国陈夫人面前表现一番。

  呵,无聊!

  十一月二十五日,邵树德带着“仙娥”回来了,同时接到了赵匡璘的密报。

  “我同意了!”当着从后阵赶来的陈诚的面,邵树德说道:“杜洪仍任节度使。”

  杜洪的地盘,镇名“鄂岳”,军号“武昌”。曾经有七州,沔州罢废后,还有鄂、岳、安、黄、蕲、申六州。

  值得一提的是,鄂岳镇后来被各势力分食,其中岳州为湖南马殷所得,从此注定了岳州与湖南有缘,成了湖南的地盘,一直延续到后世。

  “大帅,杜洪来投,固然是喜事。可若杨行密驱兵西进,杜洪求救,要不要救?怎么救?”陈诚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

  杜洪背叛朱全忠,本来就是因为他见死不救,灰心失望,如果你也不救,那他又何必来投呢?继续在朱全忠手下混不好吗?说不定哪天就有救兵了呢。

  “陈长史有何良策?”邵树德拍了拍陈氏的翘臀,让她回避一下,问道:“从襄阳顺水而下,倒是可以抵达鄂州,然兵力足否?赵匡凝有那个实力否?”

  “大帅,某有一计!”陈诚胸有成竹道。

  “别卖关子,赶紧讲。”

  “大帅,安州(安陆)有六县,户口十余万。今鄂兵多集于鄂州,防备黄州瞿章。安州之地,屡遭淮人洗掠,民甚苦之。不如遣一军驻其地,名为助战,实则侵吞,以分杜洪之势。”陈诚说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