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334节(2 / 2)

  他对女婿的手段很是赞叹。麟州,折家的话大概不太好使了,杨家也没有攫取一切权力,地方事务,竟然要靠幕府委任的刺史来裁决。

  折、邵两家的关系,总体而言比较亲密。

  若女婿不防着折家,折宗本倒觉得有问题了。北朝以来,外戚、权臣篡夺大权的可不是一例两例,若这点政治本能都没有,那显然不是可以托付家族未来的人。

  “一把年纪了,还得为女婿打江山,若待我外孙不好,反他娘的了!”折宗本一边与几个族侄开着玩笑,一边问道:“大军可整备好了?”

  “回季父,都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出发!”有人应道。

  “伯父,谷城县令私下里派人来,愿输粮二万斛,已经破胆了。”又有人说道。

  “哈哈!”众人纷纷大笑。

  谷城是襄州属县,离小江口很近,被劫掠得也最狠。

  那县令也是脑瓜子灵活的,居然想出了花钱买平安的把戏。折宗本答应了,因为这和收税没什么两样。

  两千步卒、三百骑兵已经在寨外空地上列阵。

  折宗本在亲随的簇拥下,沿着唯一一条街道前行。

  街道两侧有很多建筑,军器监、公廨、马厩、仓库甚至还有一些屋宇,这是给军将分配的住宅,不过却没有家眷。

  折家军南下均州,很多人尚未成婚,打下均州后,部分将士娶了妻,家眷多安置在均州城。城内有一千威胜军戍守,他们也就管得了州城,其余两县,自己管自己,上供就行了。

  总体而言,统治还是有些薄弱。

  军城外有羊马墙,里面养了一些山羊、黑猪,战马也寄养在此处。

  羊马墙外修了城隍,引水灌入其中,有一东一西两张吊桥沟通内外。西吊桥附近,还有一个码头,可同时容纳八艘船只停靠,吞吐量不大,但也勉强够用了。

  出了吊桥后,折宗本回头看了看军城,对留守军将吩咐道:“大军外出,尔等终须常备不虞,不得麻痹大意。城垒还有应筑未了之处,仓城那边有夫子,一俟有暇,即令修筑,早日毕功。”

  “表丈(父亲的表兄弟)放心,定不会误事。”一将应道。

  折宗本点了点头,随后翻身上马。亲兵扛着大旗,在风中猎猎飞舞。

  稍做一番动员后,两千三百步骑离了小江口,顺着汉水而下,走陆路直扑谷城县。

  数日后,大军进抵谷城县外,县令敬道遣人出城交涉。

  敬道是文宗朝兵部员外郎敬暤的后人,任谷城令两年有余,水平马马虎虎,但为人不坏,也喜欢劝农桑,谷城在他的治理下还算安定,钱粮绢帛产出不少。

  “让敬道出来见我。”折宗本骑在马上,倨傲地说道。

  使者是谷城县典狱,闻言有些为难,道:“折将军,这怕是不妥。私下里输粮便已是大大不该了,拿了粮便赶紧走吧。都是新收的夏粮,若实在不足,秋收后还有万斛,再多就没有了。敬令也是不忍看到生灵涂炭,方才出此下策。谷城,到底还是襄州属县。”

  “你这间使,和那敬道一样,都是滑头。”折宗本笑骂道:“待我击破赵匡凝,届时又有何话?”

  “公若破赵匡凝,我等还有何犹豫?自开城迎降罢了。”典狱很光棍地说道。

  赵氏父子,秦宗权旧部出身,对他们这些襄州本地人来说,本来就没什么好感。

  折宗本这种外来势力,若能击破蔡贼,那么还有什么好说的?降就是了。

  山南东道,不像兖、郓、徐三镇,有本地化的衙军,有各级州县兵、团结兵,他们自身的武装力量已经被蔡贼一扫而空,不存在割据的土壤,只能被各路外来势力征服。

  若再给赵匡凝十来年时间,让这些蔡贼慢慢本地化,重建山南东道的武装力量,或许就可以尝试着割据了,但现在真的不行。

  谁强,他们就投谁,非常现实,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手段。

  “罢了,这次便放过你等了。自备船只,将粮草送往小江口,那边自有人交割。”说罢,折宗本一甩马鞭,战马向前奔去。

  大军整队向前,直朝襄阳方向而去。

  ※※※※※※

  襄阳城西的汉阴驿内,赵匡凝刚刚送走雷满的使者。

  雷满者,朗州武陵洞蛮头领也。

  他早年与周岳关系不错,经常一起打猎。巢乱时期,二人纠集蛮人数千,号“土团军”,推雷满为帅。

  高骈任荆南节度使时,曾经将雷满招致麾下,用蛮军击巢贼。后移镇淮南,雷满也跟着去了。

  这一阶段,对雷满的提升还是很大的,学到了诸多专业的军事知识,包括他的手下也经受了一番经制之军的锻炼。

  从广陵逃归后,他们又召集了一批蛮人,训练成军,杀朗州刺史,占据州城。随后又攻澧州,势力非常不小了。

  身兼夔峡、荆南两镇节度使的李侃一直视雷满为眼中钉肉中刺。

  在西进川中不果后,他已经断了往那边发展的念头,最近更是把理所挪到了江陵府,准备对雷满动手了。

  雷满有些惊慌,于是派使者绕路前往襄阳,约其夹攻江陵府。

  赵匡凝最终没有答应雷满的请求,让对方的使者失望而归。

  其实他对荆南镇还是有些兴趣的,原因无他,想有条后路。

  山南东道所面临的外部局势,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主要压力来自北方的宣武军。

  赵匡凝不傻,早就看出来朱全忠在攻灭天平、泰宁、武宁三镇后,必然要大举南下,不是吃淮南,就是吃山南东道,甚至两镇都要吞并。

  山南东道不过三万衙军,以五年前父亲横扫山南东道、荆南二镇留下的蔡兵为骨干,招募了部分本地军将,虽然过了五年太平日子,但战斗力还是有的。

  只是朱全忠威名太盛,兵马众多,正面迎敌,多半还是打不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