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217节(1 / 2)

  灵武郡王得夏绥帅位时,手里只有两万兵,而夏州府库不丰,几难以养之。眼看着就要兵变,最后还是靠着岳家帮助,通过征讨平夏党项稳住了阵脚。

  随后东征西讨,几乎每年都出征,到了今日,已是势大难制。

  这个人,几乎就是靠杀来获得如今的地位的,说是一个狠人也不为过。

  “勿忧!”李克用伸出右手,止住了李克恭的话,道:“只要攻下邢州,平灭昭义残军,届时河东、昭义两个大镇在手,手握精兵十万,又何惧之有?义弟辖下诸州,地广人稀,多乌合之众,且叛降不定,破之易矣。”

  “此役,某亲自督战!”李克用信心十足地说道。

  李克恭狐疑地看了他一眼。

  兄长表面上信心十足,其实内心已经有些焦虑了吧?被一个不如你的人一步步赶上,甚至反超,这滋味可不好受。

  昔年收复长安之后,论兵势之强,无出于河东者。即便是拥兵八万的淮南高骈,兄长亦不放在眼里。

  只是这几年,唉,别人的进步速度太快了!朱全忠如是,邵树德亦如是。

  各个老牌藩镇,如河东、魏博、幽州等等,暮气沉沉,进展缓慢。河东相对而言还是好的,有兄长引入的代北武人,冲击了一下河东旧有的将门世家体系,还能动弹动弹。但河北诸镇,纸面实力强大,内部问题却大得很,难以出征扩张。野心勃勃之辈,被衙兵裹挟,深受束缚,挣脱不了这个罗网,只能当守户之犬,如之奈何。

  河东、宣武、朔方三家,本来河东实力最强。直至今日,朱全忠已然第一,邵树德排第二,兄长敬陪末座。

  这口气,兄长还咽得下吗?

  邢州城头,看着缓缓退下去的河东兵马,孟迁吁了一口气。

  若不能将李克用击退,孟迁不敢想象孟家会是什么结局。投降李克用的泽、潞二州将官,甚至是邢、洺、磁三州的降将,估计都不想孟氏活着吧?

  更别说,两镇攻杀这几年,大量河东官兵死于邢州。他们没有家人吗?没有亲朋故旧吗?即便是出于安抚目的,也不应让他们失望。

  李克用只要不头脑发昏,都不可能再让孟氏存活于世。

  遍数周边藩镇,除了河北诸镇之外,也就宣武镇有可能出兵援助。但罗弘信不信任朱全忠,怕被借道伐虢,坚决不允许汴兵过境,这就难办了。

  不过,或许还有一个人可以求援。

  昨日有幕僚进言,或可遣使至夏州,求朔方节度使邵树德发兵攻河东,围魏救赵,迫使李克用退兵。

  孟迁恍然大悟!

  灵武郡王邵树德偏处西陲,在河北固然有些名气,但还不够大,远没有朱全忠、罗弘信、李克用、李匡威等节帅被人熟知。而且他攻打的藩镇,都是些偏僻小镇,河北军士也素来瞧不起关中人,以至于孟迁下意识没把目光转向那边。

  不知道大兄生前有没有考虑过。

  孟迁看了一眼站在自己身侧的侄儿孟知祥。遣使求救,按照河北、河南的规矩,是要送人质的。

  侄儿乃二兄之子,是为至亲,由他充当质子,或许能得灵武郡王之信任。

  事关孟家的生死存亡,侄男或可体会叔父的这番苦心吧?

  

第002章 兄友弟恭

  秋风卷起满地的枯枝败叶。行者提着水桶出了院门,仔细擦拭起了石碑。

  他虔心礼佛,干活很是卖力。

  而随着他的动作,石碑上的字迹也渐渐清晰了起来:“幽州卢龙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支度营田观察处置等使、押奚契丹、经略卢龙军等使、检校工部尚书、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上柱国、彭城郡王刘济……”

  德宗贞元五年,幽州节度使刘济舍私宅建佛寺,厥号崇孝。此后布施不断,赠赐有加,直到元和五年为其子刘总鸩杀为止。

  在幽州这片武风雄烈的大地上,刘济是个异数。他曾游学长安,考中进士,从军府文职僚佐做起,最后接老父的班,当了幽州节帅。

  刘济的佛学修养还很高。擅长诗书文章的他,多次参与刊刻佛经,写得一手好字。并与高僧互相推正佛法,造诣深厚。

  刘济死后,刘总一度断了崇孝寺的供奉。不过因为毒父弑兄,精神压力大,总是梦到父兄指责辱骂,遂把崇孝寺数百僧人供养了起来,日夜为父兄祈福,这才暂时止住。

  刘总晚年入朝后,继任节帅对这座寺庙多有赏赐,军府要员家眷也经常入内礼佛,崇孝寺的名声倒愈发响亮起来,延续至今,不过名字已经变成了崇效寺——也不知道谁改的,或许建寺的刘氏父子之间实在称不上“孝”吧。

  远处响起了密集的马蹄声。

  行者站直身子望去,蓦然一惊,立刻恭敬肃立一旁。

  骑士渐渐靠近,随后下马步行。

  先行者数十人,看也不看行者,直接入于寺内,布防各处。

  寺中僧人惊动,欲出迎,不过被军士们所阻,言:“大帅至此,只礼佛片刻就去,诸僧各安其位,勿忧。”

  僧众乃安。

  “李鸦儿已得磁、洺二州,邢州岌岌可危。河朔之局,或有大变,但亦是我幽州镇的机会。”一名身着辟邪绣文袍,腰配弓刀的武人边走边道。

  “大兄,河北三镇,肱髀相依。李鸦儿若平灭邢州,定攻镇冀(成德),王镕不自安,欲连三镇兵攻之,兄长为何不应?”

  河北三镇,自中唐以来,即便内部有过矛盾,但总体而言还是互相帮助,互相依存的。

  因为这涉及到三镇“以土地传付子孙”的根本利益,“及闻代易,必合为一心,盖各为子孙之谋,亦虑他日及此故也。”

  简单来说,河北三镇的军人不愿看到外人侵占他们的利益,无论是朝廷还是其他藩镇。“以土地传付子孙”是河北军人的核心利益,谁侵犯这一点,三镇就有可能联合起来,共同对敌,同进同退。

  中唐以来,朝廷数次对河北用兵,都不顺利,就是这个原因。

  河北三镇,大概也是全国最早事实上执行军人选举制的藩镇。

  节帅故去,继任者由军中推选,保证大家的利益,即便是一个大头兵,也能分润好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