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德妃的宫斗路_分节阅读_第121节(1 / 2)

  尽管在两个月后公主府传来的消息让她后知后觉自己的想法有多离谱,原来茉雅奇不是不想回皇宫了,是怀上身子了,等坐稳三个月胎儿才特此将喜讯先告知皇额娘。

  芷嫣心里高兴,大手一挥就将私库里诸多珍宝都赐下了,她大概是能经常看见茉雅奇带孩子进宫给她请安吧,这可是难得的经历,要知道她两个亲生女儿都随着夫君,一会儿到京师一会儿又到蒙古部落,生下的外孙都没见几面就匆匆长大了。

  还是留京的小女儿让她觉得欣慰,起码她是真的能亲眼目睹小外孙的长大了。

  而佛拉娜的婚事就有些复杂了。

  佛拉娜被皇上封为和硕格格,出嫁时的规格也应该按照和硕格格的品级来办,只是明眼人都知道大格格会是将来的大公主,这婚事太低办了就不太好,太高办就不符合礼节,礼部的官员为此都愁出白发来了。

  废太子是大清头一个被册封太子之位的阿哥,在成亲前的礼节也难倒不少官员,尽管有前朝的经验,但是这种经验不能照搬,且这都是大清了,还不得自己弄出一套太子娶妻的礼节规格吗,这也是废太子早早定下婚事却迟迟成婚的缘故了。

  而对于太子的大格格成亲一事,也是大清头一遭对太子亲女出嫁规格的争议,还是那句话,太高了不行,太低了也不行,太高了就是将当今皇上的女儿低看了,毕竟人家那是正儿八经的公主,大格格现在只是和硕格格,而太低了就不能突出这是太子亲女的出嫁,搞得好似寻常宗亲格格成亲的场面。

  这对于一个笃定能成为公主的格格来说太憋屈了,也不能显示太子正统的储君地位。

  芷嫣初听闻这事时还觉得这些官员是想得太多了,现在是什么身份就按照什么身份来不好吗,太子现在是没有登基,就按照宗室格格出嫁的规格来啊,将事情搞得太麻烦,她怕佛拉娜成为第二个废太子,等到二十多岁才能出嫁,虽然这两者的重要程度根本无法比较。

  只是眼看着朝廷臣子都为这事争吵起来了,她在后宫仍有所耳闻,她就不得不为此事上心一些。

  这问题大概就是取个中间值的问题,略高于寻常和硕格格,略低于皇室公主,不同于废太子,废太子当时还是储君,娶妻之事只能往上看,能多高就多高,这定量很难斟酌的,顶多是略逊太子迎娶皇后时的规格,而大格格的婚事没那么难定夺,格格与公主之间下嫁的场面区分不大,就是这些臣子借着大格格成婚一事非得吵上一架罢了。

  芷嫣想了想,到底大格格是胤禛头一个孩子,珍重以待,趁着朝廷臣子争论之时,她给了雍和宫旨令,将大格格的生母宋庶福晋提为宋庶妃,这样大格格出嫁时生母的地位能好看许多。

  不曾想她这个做法让雍和宫后院都是一片争风吃醋。

  尽管现在雍亲王已经转变为太子了,可是除了皇上赐婚的那两个侧妃算得上是太子侧妃外,她们充其量只能看作是亲王妻妾。

  只因太子妃未立,内务府不敢擅自做主将太子后院的妻妾都晋封为侧妃庶妃,亲王侧妃的也是有个册封礼的,就好比从郡王侧福晋到亲王侧福晋,总不能自家爷地位变了,旁人将自己的称呼也变了,就自以为自己成了亲王侧福晋吧,还得走个流程的。

  如今后院因为四福晋迟迟不得封为太子妃一事起了不少怨念,而新来的侧妃身份都高贵,一个不理事,一个凡事都想理,后院因为她们俩的不同早就在心里憋得慌了,眼下中宫娘娘还念着大格格即将出嫁一事将宋氏提为庶妃,直接就让她们刺激到了。

  李氏嘴里呢喃道:“都是庶福晋,没理由娘娘只想到了宋氏,我这还活生生的一个人呢,娘娘怎么没想到我,难不成我也得等嫁女儿时才能被娘娘记起。”

  可她才不想那么早嫁女儿,不是为女儿能不能长久留在自己身边着急,而是等爷登基以后,女儿出嫁才会以公主的身份出嫁,而不是和硕格格的身份,和硕格格可比不过和硕公主,这点算计她心里清楚,她还巴不得女儿迟点出嫁。

  她现在着急的也不过是知道中宫娘娘可以额外将她们封为侧妃或是庶妃,心里盼着娘娘能主动想起她,但她是一点法子都没有,光是等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等的来,而不将她提为庶妃,她就总是觉得自己与太子爷好似差了点什么。

  明明太子爷都是储君了,没理由太子爷的女人名义上还是归属于亲王妻妾啊,就感觉是宗室阿哥妻妾和皇子阿哥妻妾的区别,隔着层东西哪哪都不舒服,这也导致她现在对上宋氏总觉得气短一截。

  李氏这边焦灼着,宋氏心里欢喜一片,总归是将女儿好好养大,女儿也平安出嫁了,而且她还得了娘娘认可,有了正式的太子庶妃名分,等太子爷登基了,她说不准能被太子爷封为妃位,面对太子爷登基就是皇上,而她是宫妃的未来,即便是一向自持冷静的她都忍不住激动了,都翘首以盼那一天的到来。

  毕竟太子爷是个孝顺的儿子,而她对娘娘足够恭敬,在爷面前处处表露出她对娘娘的关心,被晋升为妃位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即便她没有生养一个阿哥,可是她大女儿是太子爷的头一个孩子,这份意义是不同的。

  正当宋氏心里打着好主意时,瓜尔佳氏和年氏已经想通里面的关键了,就是让府邸唯一一个可以经常出入宫所的董鄂侧妃向娘娘求情,这一来二去的,娘娘肯定会看在她们为爷辛辛苦苦生下几个孩子的情面上将她们册封为太子侧妃。

  但董鄂氏并非是好说话的,皇后娘娘不将她们提为侧妃自然是有自己的道理的,若是提了侧妃,有不长眼的臣子非得说将四福晋册封为太子妃该怎么办,庶妃又不是上了玉牒的侧室,娘娘想抬就抬,而且她觉得现在这种局面已经足够稳妥了,不需要这点节外生枝。

  只是董鄂氏越隐隐感觉到距离她心想事成的那一天不远了,只要那一天尽快到来,她就算是成天供着雍和宫后院的这群妻妾都不成问题,而四福晋……那就没话说了,好好的地位都能拱手让人,这也怪不了她心狠,谁不想当皇后啊,换做任何一个出身好的贵女,迟早经历选秀的时候,看着宝座上高人一等的贵人们,心里起了妄想就不是奇怪的事了。

  四福晋只是技不如人罢了,她就想夺过她的嫡妻之位又如何。

  作者有话说:

第139章

  大格格的婚事最终还是被皇上敲定了, 就定为和硕公主的规格,到底大格格是太子长女,太子格格中头一个成亲的, 容不得半点疏忽。

  臣子们也只得从这次争吵中暂停下来, 听任皇上行事,即便最后争来争去的结果不如自己所愿。

  芷嫣终于可以看到自己孙女成婚的那一幕, 即便她平时不太在意诸多孙嗣的人生轨迹,但是看到他们成家的场面时, 内心总有欣慰感传来, 可能这就是当了长辈的感觉吧。

  不知怎么回事, 她总是会对几个儿子的最大的一双儿女格外宽容一些, 剩下的子嗣都一视同仁。

  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她作为皇玛嬷后, 只看重大的,根本不在意那些小的。

  她不知道这种心态从何而来,后来想想可能是只有大的孙嗣才有可能被她看过几面, 有些小的还是后来才出生的, 她连面都没有见过,就别说动恻隐之情。

  太子的弘晖和佛拉娜已经成家了,而老八的弘旺被立为世子, 大女儿和嫡女儿还没到成婚的时候,这不用她多操心, 十三的长子和嫡子还有一番纠结才能定下世子之位。

  十四后院就简单多了, 嫡福晋始终没有生养, 那么就只能立侧福晋的子嗣为世子, 但这离立世子的年数还长着呢, 她也不用担心。

  总而言之, 在这个年岁会被她担心的孙儿都已经妥善的处理好人生大事了,剩下的孙儿也不会让她操心,她觉得自己差不多可以退休了,毕竟最小的女儿都出嫁了,且婚后生活和睦,而孙儿辈更是不会给她烦恼。

  直接退休了多好啊,可惜她还等着皇上先退休了。

  等康熙四十一年时,芷嫣刚从小女儿茉雅奇生下小外孙女的喜讯中回过神来,皇上已经为太子即位做好准备了,先是让太子数次代自己祭祀,并数次监国,太子的名声得以在一次次监国祭祀中得到传扬,在朝廷内外树有令名,甚至民间都有太子爷救灾治灾的芳尘了。

  接而将太子派去各部行事,等太子爷对一个部门有了深刻的了解才将他换到下个地方办差事,屡屡往返直接将太子折腾的瘦了一个身形,不过这样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胤禛脸上尽是精气神,满满当当的是运筹帷幄的信心。

  在这个皇上对太子寄予厚望的时候,不少臣子已经看出皇上有心思将皇位传给太子爷了,一个个都像极了打了鸡血似的,恨不得在太子爷的手底下将活都干完了,都是动了在新帝面前拼命表现的心思。

  毕竟太子爷看着就是个喜好干差事的,他们这些臣子若是能给力一些,指不定哪天因勤奋程度被太子爷看中,然后授予高官,这不是说笑的。

  每朝帝王都有自己的提拔偏好,康熙这一代更看重从八旗子弟中选拔合适的人才,说到底还是为了巩固满人治天下的政权。

  而到了胤禛这一代就更偏好能者居之了,满人汉人皆是行得通的,这种理念是由时局的变化造就的,也是由两人性子不同造就的,不过到那时就是新臣子该揣测的事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是自古不变的道理,也怪不得那么多人图着从龙之功了。

  而在皇上有很明显的提拔太子的心思显露出来后,后宫高位妃子也纷纷有了动作,这也是芷嫣闲不下来的主要原因了。

  一天早上,请安过后,四妃非但没有离开,还借口想和皇后娘娘聚上一聚表以衷心。

  芷嫣自然是随她们了,尽管好奇自发禁足多年的惠妃也有出动出来给她请安的一天,但是显然这几个妃子都有事想说,她不用问都会知道的,那有何必着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