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火之溯源582(1 / 1)

   火元子看着参天仙木,对其咧嘴大笑视而不见。

   火元子盘膝打坐,心神空明,冥想之中,脑海之中涌现上古火经。

   “火经有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火在丹田之下者。是为少火。少火则生气。离丹田而上者。是为壮火。壮火则食气。食气之火。是为邪火。生气之火。是为真火。故少火亢极。则为壮火。夫五行之道。亢极则承。亢而过甚。则害乎所胜。而承其下者。必从而制之。此天地自然之理也。六气虽属外因。而火气郁发。未有不因诸内者。内经除亢则害一说。属诸六气胜复。余皆不离身中偏生之机也。

   火水木金土。各异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见于天者。

   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也。具于人者。寄于肝肾。肝属木而肾属水也。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府。心包络者肾之配。三焦是肝肾之分。皆阴而属火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或曰。相火天火所同。何东垣谓为元气之贼。盖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煽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故曰。相火元气之贼。岐伯历举病机一十九条。而属火者五。原病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火之动也。诸气 郁。皆属于肺。火之升也。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火之胜也。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之用也。是火皆出于脏腑者然也。安心为君火。而又有相火寄于肝肾。即内经所谓一水不能胜二火也。五行之火。为物所感而动。即内经所谓一水不能胜五火也。又凡动皆属火。故气郁火起于肺。大怒火起于肝。醉饱火起于脾。思虑火起于心。房劳火起于肾。此五脏所动之火也。然而六腑皆然。如牙痛龈宣。腮颊颐肿。此为火之所伤也。目黄口苦。坐卧不宁。此胆火之所动也。舌苔喉痛。便秘不通。此大肠之火动也。癃闭淋沥。赤白带浊。此小肠之火动也。小腹作痛。小便不利。此膀胱之火动也。头眩体倦。手足心热。此三焦之火动也。凡人一身。只阴阳二气。阳气生发。阴气皆化为血。阳气不足。阴气皆化为火矣。阴虚火动者难治。如八味丸桂附之类。虚火可补。如保元汤参 之类。实火可泻。如解毒汤三黄之类。郁火可发。如火郁汤升柴之类。凡火盛者。不可骤用寒凉。必兼辛散。如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散火汤之类。气壮脉实。火盛颠狂者。可用硝、黄正治。如虚火盛而狂乱。以生姜汤从治之。若投以硝、黄正治。立危。一切壮火狂阳痰气上冲膈膜。流入心包。诸药不效。内外热炽着。和剂紫雪可以平之。积热咽肿。口舌生疮。烦躁烦闷。水浆不下。碧雪主之。好饵丹石。药毒迅发。壮热不已者。千金朴硝煎主之。凡气有余便是火。气从左边起者。肝火也。佐金丸、当归龙荟丸。从脐下起者。阴火也。八味丸、黑血丹。五志过度。喜怒悲思不节。正气亢郁。变而为火者。于郁门求之。此治火之大略也。

   以火言之。有阳火。有阴火。有水中之火。有土中之火。有金中之火。有木中之火。阳火者。天上太阳之火。生于寅而死于酉。阴火者灯烛之火。生于酉而死于寅。此对待之火也。水中火者。霹雳火也。即龙雷之火。无形而有声。得雨而益炽。见于季春而伏于季夏。原夫龙雷之见也。以五月一阴生。水底冷。上天热。龙为阳物。故随阳而上升。冬至一阳来复。故龙亦随阳下伏。雷亦收声。人身肾中相火。亦犹是也。以平日不能节欲。致命门火衰。肾中阴虚。龙火无藏身之位。故游于上而不归。是以上焦烦热咳嗽等证。善治者以温肾之药。从其性而引之归源。行秋冬阳伏之令。而龙归大海。此至理也。奈何今之治阴虚火者。以黄柏、知母为君。而愈寒其肾。益速其毙。良可悲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