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两厢意迟迟暂许婚(1 / 1)

  心里这么考量着,她面上也就淡淡下来:“倒都是不错的人家。只是我早便说了的,玉儿尚小,如今慢慢寻摸是正经,倒不必急在一时。且我听得这些人家,好则好,未必读书上进,到时候说不的话,岂不辜负了玉儿?”

  王夫人听她依旧这么说来,心里更添三分恼火:一个林黛玉都能有这么些好人家求娶,何况宝丫头?这会儿若不早早与宝玉定下来,后头宝丫头等不得,妹妹另与她寻了人家,岂不是误了宝玉?偏老太太一再拖延,不曾说个准主意!想到这里,她便不由道:“虽说如此,到底这些都是世交老亲,比旁处更妥帖些。且林丫头虽小,也要布置起来,省得后头好孩子都定下了,反倒耽误了她。老太太且细想,云丫头还小些呢,如今不也早早定下。”

  她说得原是世情,贾母也不得不点头,因想了一阵,才道:“你说的也是,譬如二丫头,后头闹到那样子也是可惜了。底下的几个再不能这样。也罢,你与这些人家再说一说,我瞧着,这三四家倒还罢了。且这才起了头,过个一月半载的,大约的人家都晓得了,到时候说个准数,再去打探也不迟。唉,依着我,倒觉得寻个她父亲那般的新科进士,才是好的。”

  明岁才是春闱,王夫人如何肯等下去,心里倒是将这话啐了一声,又见贾母说得这三四户人家都是单子上头一等的,便将几分冷笑存在心底:真当那林家丫头是个宝贝不成?那几户人家不过透个意思罢了,谁说真个瞧中了?自己倒是挑拣起来,到时候一个都不曾要聘她,才是真个没脸。

  虽存了这样的心,王夫人也无处说去,只得慢慢寻摸去,又与那几户人家透个意思,又要说一声贾政不在,虽则老太太吩咐了的,如今却也不能十分说定了的话儿。俗语道,没有娘就是舅,且男子才是顶门立户的栋梁,后头那话倒也是正经的道理。至如贾赦,他虽在,可如今操办这事儿的是王夫人,自然也要退一射之地。那些个人家听得这话,也都心里点头,又都是嫡亲的孩儿,本就想着慢慢寻摸的,并不焦急。

  两下里倒也和气,不曾说破了。

  却不想,又过几日,王夫人正瞧着庚帖,那边儿常家使人送了帖子上门。翌日,常家夫人便亲自上门来,说是奉了常老夫人张氏的话,代人与黛玉说亲,一门真真的好亲事来,旁人再也不及。

  第一百一十章 两厢意迟迟暂许婚

  王夫人听得是这样的事,又是那样的好人家,心里便生出几分厌烦,口中却只得道:“真个如此?却不知道是哪户人家的好郎君?不瞒您说,我们家老太太最疼这外孙女儿,自来瞧着如同眼珠子似的。虽令我好生寻摸,可究竟如何,却是得老人家看中了的。”

  “夫人的意思,我心里都明白。这一门婚事,原是我家老太太觉得好,方使人过来的。”那常家夫人做人媳妇的,也明白这里头的道道,她唇角含笑,眉眼里透出一丝儿亲近:“您是不知道,我家老太太看林姑娘,也是如同自个儿孙女儿一般,最是怜爱不过的。那日恰巧陶家夫人过来说话,不知怎么的就说到了儿女婚事上头,这不,两下里凑到一处,竟都觉十分好,方托我过来走一趟儿。”

  “陶家?”王夫人听得心里一顿,却想不起究竟是哪个陶家。京中官吏颇多,陶姓虽不是大姓,但也不算小姓,一时说起来,尤其这说得是科举清流一派的,她不免有些摸不准。

  那边常家夫人已然笑着道:“还能是哪一家?原是吏部左侍郎家的大公子,唤名陶藉,他如今年十七,前岁考取了举人,位列第七,且又生得斯文俊秀,言谈有致,端是少年才俊,一时之选。这孩子好且不说,父母与林家姑娘皆有故呢。陶铭陶大人原与林大人是同年,一个是榜眼之子,一个是探花之女,恰是一对儿。就是他母亲岳夫人,早年与林夫人也是颇为投契,交情不浅的,前头又见过林姑娘几回,极是如意。也是因此,一听的说贵家有意与林姑娘择婿,他们心中便十分愿意,只是与贵家不曾有什么往来,倒不好投帖拜见,方托了我们家。”

  这一番话落下,王夫人真个觉得浑身都不自在起来。她再没想的,林黛玉这般父母双亡,没个依仗的,竟也能有这样的好人家求娶!这世道究竟是怎么了?只看着父母如何,姑娘究竟是个什么模样性情都不顾了?想到这里,她虽知道要好言好语,却实在打点不起精神,只能巴巴着道:“这还真是好人家,再也挑不得什么去的。”

  常家夫人见她如此,还当贾家已然与林黛玉看中了什么人家,因此斟酌不定,便体贴地笑道:“这人家再是好,这郎君再是好,到底与女儿挑拣,总觉不足的。这也是人心常理儿。不过,这陶家却真有一点不足,我也不瞒您,他家虽看中林姑娘,却想着婚事慢些儿定下来。”

  听得这一句,王夫人只当真有什么不好的,心头一振,暗想:果然,若真是这样样样周全的,再没得瞧中林丫头的。一面这么思量,她一面露出个笑来,道:“前头说来再挑不出一处不好的来。您说有什么不足,我却不信了。至如婚事慢些儿定下来,我们这样的人家,原也是常理,哪家定亲不是细细挑拣的?这也是盼着他们成婚后,夫荣妻贵,一家和睦。”

  “真是这么一个理。”常家夫人连连点头,又道:“贵家是知情知趣的人家,我再没瞧错的。那陶家倒是十分看重林姑娘,只是明岁春闱,那陶藉42自要专心备考的,若一时知道这一件事,分了心,岂不是好事做成坏事了?偏这林姑娘又是十分的好,若不问一声儿,早早与旁人聘了去,又何处寻去?因此,他们家想着暗中议定,不过做个君子协定,明岁春闱一过,便定下婚事来。这般可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