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红眼病(1 / 2)

  庄户人的根基就是土地,这些年“西桂”两房人日子艰难,就是因为失了土地;如今有了这么多地,桂家的日子只有越来越好的。这其中还有桂家祖产,自然更是锦上添花。

  就是桂春与梅朵两人,也忍不住添了欢喜。

  桂重阳已经说了,这六百亩地收回来,就交给桂春打理。

  只有桂秋,做了两个月买卖人,凡事都要算一算账,并不觉得自己占了什么便宜。

  要知道当年杜家买桂家的地,可是“趁火打劫”,压成了半价买入,为此桂家才凑不齐丁银,才有后来的九丁遇难;可今天桂家买的六百亩地,却是市价,半分银子没少花。

  不过眼见着长辈们如此激动欢喜,桂秋也就咽下这些算账的话,只看了眼桂重阳,见他眼神晦暗就放了心。自己堂弟是个明白人,不会因买了这六百亩地就放下对杜家的戒备的。

  *

  一夜无话,次日桂秋也没有回西集,而是留下来收地。

  这是昨晚就商量好了的,趁着杜里正心中还有顾忌,早日将那六百亩地收回来,也省的以后麻烦扯皮。

  桂重阳即便认识县令,可那毕竟是县令,人情岂是那么好欠的?

  桂二爷爷精神矍铄,脱下平日穿的粗布衣裳,换上了簇新的夹衣,这还是之前江氏孝顺公婆的,看着十分规整体面。

  倒是桂春、桂秋、桂重阳几个,还是平素装扮。

  桂二爷爷看着眼前这堂兄弟三人,不由皱眉。

  倒不是老爷子嗔怪三个孩子不换新衣裳,不将收田当成大事,而是他发现人手太单薄。

  不说桂家那边会不会扯皮,就是佃户那里耍起无赖来,也需要人手壮胆气。

  “还是要劳烦你们张爷爷家!”最后,老爷子做主道。

  至于与“西桂”交好的杨金柱父子,就不方便这个时候出面,因为那六百亩地的佃户中有杨氏族人。

  张家在木家村是小姓,没有族人佃杜家的地,倒是少些顾忌。

  昨天桂家来客人的前前后后,都在张家人眼中。

  对于桂家这个长房孤子桂重阳,张家几房差不多生了与张大娘一样的念头,那就是这孩子虽命硬些,可保不齐就是“贵婿”一枚。

  听闻是桂重阳买了六百亩地,桂家要人手去收地,张家老老少少都跟着动了。

  远亲不如近邻,就是这个意思。

  张爷爷领着三个儿子、六个成丁的孙子,浩浩荡荡地跟在桂家人身后,就去了南坨子。

  现下秋收完毕,各家各户正是整地肥田的时候,田间地头就有各家各户的男人在干活。

  眼见着桂、张两家一行十几口人浩浩荡荡而来,就有人放下手中的活儿询问。

  “换界石!”桂二爷爷脚步缓了缓,嗓音洪亮:“我这侄孙儿好运气,买了杜家六百亩地。”说罢,又领着一行人浩浩荡荡走了。

  “听错了吧!”刚才问话的村民有些迷糊,自言自语道:“杜家卖地?还是六百亩,怎么可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