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难兄难弟(1 / 2)

  这却是夸张了,杨银柱又不是傻子,价格压得太低不卖就是。

  杨金柱却是实在人,信了弟弟的说辞,只能痛苦地捶捶头,不再阻拦。

  桂五神色不动,心中却自有思量。虽说他早就有买地给两个侄儿置产的想法,可谁家的地都能买,却不能是杨家的地。

  不管杨银柱认不认两个外甥,桂春、桂秋两个做外甥的,却不能不认舅舅,否则就是不孝,为人诟病。要是二房买了杨银柱的地,杨银柱过后反悔,仗着长辈的身份,就能闹得桂家二房不安生。

  可四亩中田就在眼前,错过可惜,因此只能是桂重阳买。

  桂五望向桂重阳,桂重阳也想到这点,立时道:“要是价格合适,劳烦五叔再借侄子些银子将这四亩地也买下,侄儿暂时还不上银钱,刚好有两块砚台,是前朝传下来的古物,之前在南京淘的,送到典当行也能值几个钱,劳烦五叔帮我出手。”

  没有堂叔置办下田,不给亲侄子给堂侄的道理,所以田还是得桂重阳出面买。桂重阳不缺钱,可财不露白,便只能做手中银钱窘迫状。

  叔侄两个这一说话,彼此心中有数,别人也听明白了。

  杨银柱刚与桂重阳打了交道,晓得不是能占便宜的,生怕节外生枝,忙从怀中掏出一物来,急道:“真的不多要,就按照外头的行情,每亩中田八两银子。要是能行,今天就一起过户!”

  原来他之前也晓得那四亩糜子地不好糊弄过去,已经揣了另外一张地契在身上。

  桂重阳看了桂五一眼,见他点头,才道:“那就这个价,四亩中田三十二两银子,四亩下田十二贯折银十两,总共地钱四十二两银,糜子钱五百钱。”

  杨银柱家的八亩中田自家没种,而是佃给族人种了,所以不提今年的收成。

  杨银柱想着还清债还能剩下二十二两五百钱,小本营生买卖本钱尽够了,立时精神一震,点头道:“对,走吧,衙门过契去!”

  第134章 难兄难弟

  县衙户科有桂家的老熟人钟小吏在,换个契自然十分便宜。

  买地也好,买铺子也好,都是日子红火蒸蒸日子的表现,钟小吏也为桂家高兴。

  读书认字不难,可为什么“寒门难出贵子”?就是因为生活所迫,使得人不能心无旁贷读书。

  如今桂五的几个侄子都起来了,木家村那边无需桂五操心;就是岳家江氏这边,江老爷也终于明白过来,不再像之前那样怨愤度日,开始调理几个女婿,让他们无暇烦桂五这边。

  这样下去,给桂五的时间就从容了,就算几年读书无成,也没有后顾之忧。

  杨银柱到底只是村里的无赖,进了官府却是发憷,待见桂五与钟小吏相熟,心中更悔,怎么之前没有烧桂五这个热灶,就寻思怎么跟桂五缓和关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