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女摄政王298(1 / 2)

  五月十五日,一队沙俄军队企图冲入城内支援,被大将林兴珠所率藤牌兵杀伤大半。清军当晚以炮火攻城, 次日郎谈又在城下堆放柴火,准备焚城。俄军大惊,托尔布津没办法,乞求投降。

  此时才平定三藩没几年,大清还没好好休养生息,因此皇上不欲再生战事,虽然很烦俄国的小动作,但皇上暂时忍了下来。降旨宽恕俄军罪过,让俄军撤离。然后下令清军毁城,撤回瑷珲。

  因为俄军投降传来的时候正好是十阿哥满月的时候,皇上很是高兴,留宿了启祥宫,还大笔赏了德嫔郭络罗氏,让不少宫妃都羡慕嫉妒恨。

  不过诺敏的心思却并不在这个上面,别说德嫔郭络罗氏只是抱养了一个儿子,就是她生出来一个儿子诺敏也不会奇怪,上辈子郭络罗氏可是生了三个儿子。

  她思考的是前边大清和俄国开战的事情,两次雅克萨之战诺敏根本就不想说,亏得后世吹嘘的那么厉害,还说之后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一个平等条约,是雅克萨战的胜利成果,保障了东北边疆的安定。

  对此,诺敏只能捂脸。

  当时俄国参战的只有四百五十人,而且这四百五十人根本就不是俄国正规军,而是由流放犯、探险家、哥萨克组成的乌合之众。俄国当年在和土耳其、瑞典进行长期战争,根本就没有正规军派到远东,在远东的扩张完全是依靠乌合之众完成的。

  而大清这边了,皇上是这么说的:“据郎坦等奏,攻罗刹甚易,朕亦以为然。第兵非善事,宜暂停攻取。调乌拉、宁古塔兵千五百人,并制造船舰,发红衣炮、……上谓攻罗刹当期必克,倘谋事草率,将益肆猖狂。”

  皇上让萨布素率领的宁古塔1500人,再加上盛京兵500人,增调的藤牌兵500人,再加上后勤部队,共计3000人左右。

  7:1!

  这么大的差异要是都打不赢,诺敏只能说清朝亡国真的不冤。

  然而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据后世的说法,这个时候是俄国最乱的时候。

  康熙二十一年,年仅20岁的沙皇费奥多尔去世,由于没有子嗣,两位皇弟伊凡和彼得成为皇位继承者的候选人。沙皇同母的公主索菲娅支持自己的弟弟伊凡,继后娜塔利娅自然支持亲生儿子彼得。由于俄国传统的“杜马会议”站在了继后这一边,最终10岁的彼得成为沙皇,娜塔利娅也当上了摄政。

  只是野心勃勃的公主索菲娅岂肯甘居人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