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劫掠428(1 / 2)

  胤礽接到手里,将那折本打开一看,也不由皱起眉头。

  这消息是从广州港口来的,正是格尔芬所递。如今大清海贸昌盛,从北到南沿海一共沿着各大港口新建了上百个炮台,将沿海海防线串连成了一线,水师也壮大非常,朝廷重视、武器革新、训练极刻苦,较之胤礽替康熙南巡之前,已有了极大改观,再也不会出现海寇登岸袭杀百姓之事了。

  水师一是护卫身后沿海百姓二是护航出海商船,如今大清周边沿海、内海已无海寇踪迹,每到冬季,大清出海的商船不绝如缕,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但海贸繁荣的背后仍旧带来了新的危机。

  除了前往澳洲新开发的新航线,大清其他的海贸也得走马六甲海峡,但已经制霸东南亚多年的荷兰却不是那么好相与的,明清两代与荷兰等西方外邦国的交锋从未断绝过,直到明朝实施严苛的海禁,拒绝与荷兰贸易通商,又动兵将他们从澳门赶走,似乎才平静了下来。

  尤其东南亚一线的水文图、航海日志全在荷兰人手中,他们一开始还挺欢迎大清开放通商口岸的,试图将货物倾销给大清,但他们的巴西木、姜、奴隶、棉花和皮革等商品,大清的百姓和达官贵人都不是很买账,这些玩意儿除了那什么巴西木之外,他们都有啊?而且那木头瞧着也不咋地,咱的金丝楠木、酸枝木、红木哪个不比这玩意好看又漂亮?真寒酸……不过人家大老远来了都来了,怎么好让人空手回去?于是荷兰人反而被天生有生意头脑的沿海商人反向高价销售了各式各样的丝绸、茶叶、瓷器、香料……

  荷兰:没从大清赚到一分钱,还花光了所有。

  实际上正是如此,在西方各海贸大国眼中,华夏在他们心中远比印度与其他东南亚小国更重要,大航海时代最挣钱的几类货物里,华夏就占了四样(茶叶、丝绸、瓷器和蔗糖),当有一天,荷兰人习惯性地打劫了一艘从东方满载而归的葡萄牙货船后,靠着船上的丝绸、漆器、瓷器等货物荷兰人的东印公司在欧罗巴卖得了三百五十万荷兰盾的天价收益(九万五千盾就值一吨白银),也就是将近四十吨白银之后,他们就眼冒绿光了。

  而这只是一艘船的货而已。

  还是无本买卖最赚钱了,与其花大价钱跟大清进口这些货物,不如直接打劫啊?意识到这一点的他们犹如醍醐灌顶,从此就开始玩阴的了。

  而大清海贸起步晚,只能从荷兰人、葡萄牙人手里买航海图和水文图,那些外邦人卖给大清商船的全是错漏百出的海图,导致大清商船经常出现船毁人亡的事情,而荷兰人就跟在沉船后头打捞大清商船上的货物,白捡一堆好东西,然后全运到东瀛换银子,换了银子再到大清换丝绸。

  但华夏儿女的坚韧是这些外邦人难以想象的,外邦海图不靠谱,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沿海的渔船、商船纷纷开始自己测绘水文,只要出海就带着测深锤,拿自己的性命和经验去实验各种航道,无论经过任何港口与海岸,在补给与等风来的时候,还会留下航路指引标志,留给后来经过的华夏商船作为借鉴与指引,很快,开了海贸三年了,马来、印尼及马六甲海峡附近的航线包括洋流、浅摊、小岛附近的水深都已被华夏人自己探明,并一一记录画成了海图与航海日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