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原来(1 / 2)

  惠妃有信心,皇上回头去查了太子妃的事儿,绝不会再给石家夺情,那朝堂上空出来那么多位置,他们纳兰家不趁机抢几个,可就说不过去了!

  不仅是惠妃,嗅觉灵敏的其他三妃也从中嗅到了肉骨头的味道,石家之前在东宫的羽翼下、在皇上的庇护之下,他们不能动,但现在石家自个命不好,官位是有限的,尤其是紧缺、油水大的位置,石家屁股下的位置谁都想要。

  宜妃兄弟多,但当高官的没几个,她一听惠妃去了乾清宫就笑了,她姿态优容地磕着瓜子:“太子妃想病一病就让万岁爷记着石家的好?哎,还是太天真了。”

  前朝后宫息息相关,她们怎么会坐视不理呢?哪个女人在后宫里不想为家族谋利,毕竟家族兴旺,她们的位置也会越稳当,只是这事儿得徐徐图之,不能贪心,也不能急躁。

  “娘娘,德妃娘娘也去乾清宫了。”宜妃的宫女进来回说,“那咱们?”

  “傻啊!我们可不这时候去,咱们家老五还跟着太子爷呢,这么着急落井下石,你让老五在太子爷面前怎么抬得起头来?”宜妃对德妃的举动直摇头,她这是全然不顾老四在太子那儿的面子,宜妃转念一想,也不能说她不聪明,说不定是为老十四谋呢,毕竟老十四还是光头阿哥,也没领什么差事。

  老十四文不成,武倒还行,德妃想把小儿子塞到兵部去历练历练,也正常……况且,直郡王在兵部,老十四和老八又好得跟穿一条裤子似的。宜妃顺势想到自己的老九也跟在老八屁股后头,她顿时又想生气了——这小子挨了他多少打,就是不听啊!那老八给他下迷魂药了吧?宜妃气结,瓜子都磕得更用力了,她可是四妃当中唯一仍然还能隔三差五侍寝一次的人,因此对康熙以及康熙对太子的态度心知肚明,东宫可倒不了,她这小儿子是在作死。

  正如胤礽期望的那样,宫里的水就此搅浑了。

  而毓庆宫里,太子妃早已经在太医的针灸下醒了过来,除了命人向外宣扬她晕倒的事,她便一直一言不发,只是安安静静地望着床帐子顶。

  外头的人看不见她藏在被褥里的手,早已经攥得掌心都出了血。

  堂伯父不能退,退了石家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了……可是孝大于天,石家不想丁忧也得丁忧,康熙极为重孝,他让诚郡王修的《大清会典》还把官员丁忧写进了律法里,若有官员匿丧者,革职,永不起复。

  尤其对文官丁忧是非常谨慎的,轻易不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实施夺情起复。当初为了治河,靳辅上报丁忧,可康熙认为治河的事,旁人补员临时接替不如靳辅能干,就谕令靳辅不必去职,回籍治丧后,仍属理河道总督各项事务,身着素服办公。为此,康熙还特意下旨跟朝臣们解释强调:“此系朕因河道要缺需人起见,破格夺情,才开在任守制之例。”

  可见夺情,也不是说夺就夺的。

  而武官丁忧一般比文官更松一些,武官自古就有所谓“金革夺情”的惯例,身为武官,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即便重孝在身,也要舍孝尽忠,随时披挂上阵。

  但最尴尬的是,石家虽为武官,但……大清现在内外清平,并没仗可打。

  石家乃至于她,都不能为此讲情,否则就是不孝了,相反,石家一定要表露出极为重孝,要立刻上报丁忧,或许还能让皇上高看一眼。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