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讽刺269(1 / 2)

  而且由于北塘地势较高, 明代建造时将炮台建得台高五丈,登台眺望时烟波无际, 芦苇丛生, 风光秀美, 康熙两次南巡路过时都将这地儿当做了一个登临览胜的游玩之地。

  所以胤礽听说是北塘竟然蒙受海寇侵袭还是很惊讶的。

  第七回的梦太短,也就看了眼折子的功夫,他不由在想, 那些海寇是怎么躲过登州炮台直扑北塘的, 登州那儿可是有一个千总统兵防守。

  而且就算那海寇来得人多势大, 设计绕过了登州扑向北塘,那北塘炮台上也有百户和上百兵丁, 双垒持钥,在明代都能死死抗住倭寇侵袭祸乱,怎的到了大清就剩那顾敏叡一家死战?其他人去了哪儿?为何水师提督没有派援军?

  胤礽实在没能想明白,这一切疑虑或许都得在到达北塘后才能解开。

  程婉蕴却是知道其中的猫腻的。

  这里得先区分下海寇与倭寇的区别,海寇大多是破产穷人在海上以劫掠为生,也就是俗称的海盗,所以哪儿的人都有,有周边小国,也有咱们自己活不下去的人。而倭寇就是倭寇,就来自那一串小岛组成的国家。到了大清,相比之下,倭寇已很不成气候了,不像前明倭寇祸乱尤烈(明朝后期的倭寇很多是破产的沿海明人组成的海盗,为了活命才伪装倭寇在海上劫掠或与倭寇勾结,主要代表便有王直、徐海等。)

  大清入关后,不提顺治,康熙登基后便采取休养生息与缓和矛盾的政策,而且大清初期是有点气运在身上的,首先小冰河期过了,气候转暖,天灾频率明显下降,其次红薯、土豆等高产物逐渐被人们大面积种植与食用。

  我们国家的老百姓根植在土地上,是最能忍耐且安定的一类人,只要有一口吃的都不会铤而走险,康熙朝人口迅速增长,相对“过得去”的生活便隔绝了沿海百姓伪装倭寇参与劫掠的行为。

  另外,大清以前是没有水师的,大清入关后第一支水师就是康熙为了平定郑氏在苔湾的统治练的,康熙一方面对前明留下的庞大水师遗产照单全收,一方面在前明水师里掺入八旗人员,从其身上渐渐脱胎组建自己的八旗水师营,进而让施琅练出了一支在当时十分强大的水师舰队,这也歪打正着,能对着真正的倭寇碾压式殴打,如太子妃娘家就是打倭寇的好手啊!那么多年下来基本没吃过败仗的。

  当然这也跟倭国那头进入德川幕府时期,国内政局动荡、战乱纷纷有关,并且他们也开始学明朝实行严格的海禁,“片帆不得下海”。清朝入关两百多年海禁关关开开反反复复,但总会留几个通商口岸,倭国那头却接连下了六次锁国令,一口气锁了两百多年,直到丑丑国的坚船利炮把他们轰开。

  因此康熙朝中前期还有些倭寇,再往后就绝迹了。

  这也导致了什么呢——随着国泰民安、大一统的形成,又没有练手的小弟骚扰,未能居安思危,大清的海防武备迅速松弛了下来,并且极度自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