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原谅一切(1 / 2)

“人呢?”大羽问。

“可能在半山腰,具体位置不清楚。‘姓赵的’是你什么人?好像不是好人啊,末日心理变态了。他不想让小丫头和我们接触,计划就在这里带着小丫头白头到老呢。小丫头身上有伤,我检查了,是前几天的,旧伤加新伤还不少。岛上除了几十颗‘老婆梨’树(长把梨,本地人叫老婆梨),没别的吃。”

大羽长出一口气,问“怎么死的?”

“昨晚地震,趁乱推下山,铁定摔死了。”言姐看着大羽的眼睛,接着说,“小丫头心机不重,昨晚也是一时冲动。你看现在怎么办?”

言姐的立场已经很清楚了,过往不究,一口一个‘小丫头’的叫着,人她是要救的。就看大羽的态度了,王为不由看向大羽,自己刚刚的劝解有用不?

“那个‘姓赵的’,其实我见都没见过,全名我都叫不出,他爸曾经帮过我爸一个忙。也听说过那小子混蛋,没想到竟然这么混蛋。这岛我先前大致转了转,不具备长期生存的条件。死就死了,死一个比死俩好。”

听大羽这么说,王为默默松了口气,开口问,“晓峰那里怎么说?”

言姐立即接话,“就直说,晓峰很聪明,我们不要瞒他,他早晚会知道。”显然,告诉晓峰这事言姐之前早就有了态度。

王为和大羽也认可言姐的观点,一个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的女人在身边,晓峰要知情,如何判断和应对要看他自己。

几人再回到女人处,傻了眼。年轻女人已经睡着了,脑后枕着言姐留给她的衣服(言姐背包里有密封袋,东西都是干的),毫无形象的靠着岩石睡着了。

没这个女人带路,严重影响探岛效率,可是女人睡的很香,不再有之前的紧张害怕,脸上神态宁静安详。如此情景,现在唤醒她,似乎不太人道。

最终言姐拿了主意,“她叫‘闻红春’,以后就叫她‘小闻’。让她睡吧,我们自己去探查,有望远镜也是个帮助。”说着,言姐从背包里取出日记本和圆珠笔,写上‘小闻:我们四处转转,你醒后就在这里等我们’。言姐把纸撕下来,王为找来两块石头,把纸压在女人身旁醒目的位置,言姐又留下两根火腿肠。

之后三人动身去探岛。

岛上有两处山顶,除了与小闻汇合的那一个,另一个更高些。之前大羽已经来看过,所以方案很快就定下来,很简单,因为王为已经上下山跑了两趟,现在吃力的活儿归大羽,大羽背包与言姐一组,沿之前发现的小路向下去找海拔标志,望远镜言姐带着。王为负责在海啸线以上搜寻物资。

王为先攀到山顶最高峰处向下观察,整座小岛的地势比昆嵛岛要陡的多,尤其西南方向,从海面上来到山顶坡度超过70度,完全无法探索,这样的坡度人摔落必死无疑。王为推测小闻就是在这个方向把‘姓赵的’推下去的。王为不由多看几眼。

几分钟后,在距海面五六十米的位置隐约发现了灰白色的反光物,王为仔细观察,似乎是一小段从石头后外露的金属。

三脚架支腿!尸体会不会在附近?王为不由心跳加速,再沿三脚架位置向下看,距离过远,乱石密集,除了大点的枯树,已经分辨不出任何物体,王为过于专注,看久了甚至有些头晕,无奈只好放弃。

王为不知道的是,就在王为专注寻找时,某块岩石后藏着一个几乎不成人形的尸体,尸体形体扭曲,皮肤青紫,多处骨茬外露,尸体上有诡异的绿色不明液体在皮肤上缓慢攀爬,完全违反物理定律,时而钻进皮肤,时而又钻出来。尸体是死的,这绿色的液体是活的,画面诡异而恐怖。

初获‘第六感’不久的王为没有意识到这次头晕是某种预兆,忽略了它,错过了杀死此生大敌最好的时机!

短暂休息后,王为继续搜寻物资,很快在山坡另一面找到了梨树林,只有几十颗梨树还活着,梨子很多已经成熟过头而腐烂,还能食用的已经不多。

梨树林边上有个简易窝棚,是小闻他们之前睡觉的地方。王为仔细翻找一遍,可用的东西少的可怜,一套青色道士服,一把手电(已坏),一块一尺见方的镜子,还有两只毛衣针和一个毛线球。显然灾前看管果林的人无聊时喜欢打毛线。

王为在山顶四处找遍,没有发现其它有用物品。只好回到梨树林,摘了几十个梨子,用道士服包好,再把其它几样东西都打包进去,回到火堆处等大羽和言姐回返。

看着小闻睡的香甜,呼吸平稳,王为想到了一句话,“睡前原谅一切,醒来便是重生”。这也是王为劫后余生劝解自己的话。如果小闻做的到,那么王为也不会再纠结她曾是个凶手,当个平常人对待吧。

王为收起留言纸条,只把火腿肠留在原地,静静的等待,希望言姐他们尽早回返,王为的想法是今天天黑前必须赶回昆嵛岛。

过了约二十分钟,小闻醒来,看到眼前的王为,小闻还是有些紧张,抱膝靠在岩石边,眼神躲闪。

“你醒了?吃点东西吧。”王为先开口,“不用怕,我在海上漂了五六天,醒来眼睛就变了色,不知道什么原因,言姐在帮我治疗。”

小闻听王为如此说,慢慢放松,抓起火腿肠撕开,狼吞虎咽的吃。因为之前三人判断岛上有淡水,所以带的水不多,王为身边没有水,于是拿了个梨子递给小闻。

吃完东西,小闻似乎完全平复了情绪,问,“言姐他们呢?”

“他们去搜集东西了,看你睡的香就没有叫醒你。灾前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我在‘周生生’卖珠宝首饰。你呢?”

“工程师,在苏州做工程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