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海盐传说115(1 / 2)

海洋赐予人们的,还有一件珍贵的宝贝:食盐。

青岛,自古是海盐的主产地,在胶东“煮海为盐”,起于上古,战国时赵国史书《世本》记载,炎帝(一说神农氏)时的诸侯夙沙在胶东一带首创用海水煮制海盐,即“夙沙煮盐”。

夙沙发现盐是偶然的,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相传炎帝时期,在胶州湾北部莲花岛,即现在的红岛,住着一个原始部落,部落首领名叫夙沙氏。一日,夙沙氏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提着陶罐从海里打来半罐水,刚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拔腿就追,等他扛着猎物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罐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用手指沾了一点放到嘴里品尝,竟然发现味道又咸又鲜。于是夙沙氏用它蘸着烤熟的肉吃起来,味道很鲜美。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人类从此开始了海盐的生产。这也被史学家视为中国海盐业的开端,2011年,青岛将“盐宗夙沙氏煮海成盐传说”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夙沙也被写入了《中国盐政史》:“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

有趣的是,自清代以来青岛盐民中开始形成自发祭盐宗之俗:每年春季往盐田中放海水以前,盐民们带上香纸来到盐田旁,在肃穆的气氛中默默地焚纸烧香祭盐宗。盐民们既盼望雨少日照充足方便晒盐,又希望风调雨顺庄稼收成好,在矛盾心理的作用下,只好不再念说传统祭盐宗语。

在胶州湾北部阴岛北岸平缓的海滩上,经过若干年的潮起潮落,风吹日晒,自然形成了一层白色的盐花,人们用木板刮起来收集到一起,经过加工,用于食用、交租、交换商品,这种取盐方式是“刮碱取盐”。相传在汉代,山东半岛南部胶州湾内天气大旱,人们在掘井取水浇田时,发现井水比海水咸了许多,放在锅里煮,果然比海水取盐还多几倍,先民从此开始了掘井取水煮盐。作为渔盐古镇,红岛曾多次挖出成片的古代盐井,人们至今仍保留着古法取盐和造船的技艺。

也是在汉代,胶州湾一带就设有“盐官”。随着历史的推进,到了唐宋金时期,青岛沿海,数十处盐场滩整齐排列,向百姓们输送丰富的餐桌滋味。到了明代,山东都转运盐使司下辖胶莱、滨乐两个分司,分司下设若干盐场。《明史·食货志》记载:“山东所辖分司二,曰胶莱,曰滨乐;批验所一,曰泺口;盐场十九,各盐课司一。”其中胶莱分司治所设在胶州城西关,下辖石河盐场、信阳盐场、行村盐场等七大盐场。

自清康熙朝将行村盐场划归石河盐场后,石河盐场的滩地横跨四州县,成为山东著名大盐场。

据《胶澳志》的盐业篇记载,上世纪初,“胶澳盐滩日形发达,阴岛(即现在的红岛)周围已有斗子90余副,产盐六七十万担,多运销朝鲜、中国香港、海参崴”。

然而,食盐也带给灶户们悲伤的记忆。

明清盐法规定,盐场灶户完成规定的盐产量后,由官方发给工本米钞。入灶籍,不得更改。可是,生活的艰辛带给灶户巨大的压力,因为不能完成规定产量,他们常常不得不逃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