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二郎真君46(1 / 2)

话说,月孛星君来到观音菩萨座下,观音菩萨一看是月孛星君,是齐天大圣的女儿,忙问何事?

月孛星君就把恶狡所做之事,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观音菩萨点点头,说道:“即然水狡不在水中,我也不好去查找,要说查找妖怪这事,当数二郎神杨戬,你去找他吧。”

月孛星君从观音菩萨处,急忙来到二郎神杨戬所在地灌口。

话说这二郎神,就是灌口二郎神,亦称灌口神,国祀称号郎君神,是儒道释三方和古代官方尊奉的神祇。俗称二郎真君、清源君、川主、惠民大帝,尊号清源妙道真君、护国灵应王、川主帝君、英烈昭惠灵显威济王、英烈昭惠灵显仁祐王、圣烈文昭宣灵忠仁王、清源妙道孚佑太乙真君惠民仁圣大帝、清源妙道护国崇宁真君川蜀大帝威灵显化天尊。

二郎神俊雅衣黄,力大无穷,法术无边,通晓八九玄功,阙庭有神眼,手持三尖两刃刀。宋朝将二郎神纳入朝廷祀典,并诏修神保观专作供奉。而后历代多有褒封,其诞辰一说为六月二十四,二说为六月二十六日。其司掌神职甚广,为水神、猎神、护国神、蹴鞠神、戏神、儿童保护神、农耕神等。

二郎神流传已久的神话传说有二郎治水、担山赶日、搜山降魔、二郎擒龙、二郎斩蛟等。随着道教神灵体系的完善,又被纳入道教之中,成为道教中的尊神。

在民俗中,二郎神更是一位神威显赫、善于变化、英勇善战的天神,能安四方,护边陲,解民苦,助中兴。长城沿线许多二郎神的庙宇,人们祈祷二郎神用他的威武神通保卫边防。

二郎神又号灌口二郎,起源于四川灌县(今四川都江堰市)由治水英雄崇拜而衍化的泛水神信仰。其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唐崔令钦《教坊记》收有《二郎神》词牌,乃唐初宫廷音乐家根据民间娱神咏唱二郎神的曲调制成,说明唐初已经出现名为二郎神的神祇。《安义县志》载唐永徽年间有圣水庙,祀二郎神。《钦定日下旧闻考》载唐贞观二年创建二郎神庙,宋元佑二年重修,康熙三十五年重建。《蜀梼杌》载五代时蜀宫中有以二郎神为题材的舞蹈《灌口神队》。只是这些早期传说中的二郎神尚无名姓。

宋代,二郎神崇拜经过道教以及宋时朝廷政权的一系列推广,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此前的二郎神崇拜多集中于四川地区,其主要流传的事迹为治水平患。而经过宋代扩大化后的二郎神崇拜,其规模遍及全国,其功能也从治水平患转向了更为广泛的请水驱病、消灾祈福、驱妖逐魔、护佑国家,无所不及,故百姓顶礼膜拜,敬而祭之。同时,随着二郎神崇拜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二郎神的出身来历也开始呈现多样化。

在中国关于二郎神传说的神话来源,主要有三种,除了四川地区的李冰之子李二郎为二郎神的说法外,二郎神为隋朝嘉州太守赵昱说(系道教传说人物,正史无征),二郎神为仙凡之子并且劈山救母的杨二郎(杨戬)说,(民俗仙化人物,又因《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传播,成为二郎神广泛流传的文学形象)等,不同的说法都同时存在于后世的二郎神崇拜之中。

三者并行不悖,各自存在于地域、宗教和文学的划分中。

关于二郎神来源的传说,第一种就是李二郎,李冰是秦蜀郡守,在任期间,领导民众建成了功德绵延千年的都江堰。而蜀中民间传说,在这个浩大的工程中,他的儿子“二郎”有协助父亲开离堆,除水怪,引岷江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千百年来富甲一方的大功,因而被民众作为神灵奉祀。

此类传说见于文字记载的时间,似始于北宋。《宋会要》记宋仁宗嘉祐八年封永康军广济王庙郎君神(二郎神)为灵惠侯,并言二郎神即李冰次子,表明“二郎”即次子之意。北宋张商英为山西当阳玉泉山撰《元祐初建关三郎庙记》载:“李冰治水患,庙食于蜀之离堆,而其子二郎以灵化显。”南宋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大概曾去瞻仰过这位“郎君神”,其《吴船录》称:“崇德庙在(永康)军(今灌口镇)城西门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也。”大儒朱熹也认定二郎为李冰儿子,其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朱子语类》进一步点明:“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其后,这位李二郎曾被元朝封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被清朝封为“承绩广惠显英王”。由于皇帝敕封,方志见载,李二郎享祀灌口的说法长期流布全国,尤其受到讲究引经据典的士大夫文人的支持,其庙祀因而越出川界,成为国家之神。

第二种就是赵二郎传说,赵昱说则由北宋末年兴起(传说人物,正史无载)。据《龙城录》载,隋朝时有个赵昱,隐居青城山学道,隋末拜四川嘉州太守。时有老蛟兴风作浪,成一方祸害。赵昱乃持刀投江,没入水中,与老蛟大战,最终赵昱左手持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于是州人顶戴,奉为神明。其后他弃官隐去,不知所终,但又在嘉陵江水涨溢为患时,几度“显神”。唐太宗从地方官的奏折中获知后,即封他为神勇大将军,在灌江口为之立庙。

后来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逃到四川时,又加封赤城王。由于宋徽宗好道,政和八年,宋徽宗将二郎神“昭惠灵显王”的封号改为“昭惠灵显真人”,并赐“普德观”庙额,道教为将民间信仰纳入道教谱系,遂吸收《龙城录》中赵昱斩蛟的故事将其编录入《新编连相搜神广记》,并称在唐太宗以前,当地民众已为赵昱立庙于灌江口,俗曰灌口二郎。北宋真宗时,益州大乱,张乖崖奉旨入蜀治之,曾诣祠下求助于神,事后请皇帝追尊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明《万历续道藏》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清源妙道真君”条与《搜神广记》所记也大体一致,自此这位“二郎神”声望日隆,成为著名的道教神仙体系中的“二郎神”。道士称赵昱为:“正一启教玄皇会上赵侯圣主”,其元皇神榜记载:“正一启教玄皇会上赵侯圣主如意宝光尊神统领五方五路阴司猖司兵马”,之后民间产生了一批赵二郎的杂剧,并对其后《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中二郎神形象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