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行业内幕99(2 / 2)

耿朝阳曾经连续全程参与过每一天的前前后后,知道虽说每一天都是十二、三个小时都丢在这份工作上,但这份工作的实际劳动时间并不多,实际劳动量也并不大,只要习惯了,可比下田劳作,进厂上班轻松得多。

工作量大的时候,也不过是类似坐着插秧,工作量不大的时候,简直就是每天去晃悠,没觉得干什么,一天就结束了。分工方面,斤斤计较的话,差异也不大,不斤斤计较,那就没有区别。

只不过,和园林局有编制或者签合同的工人不同的是,这些人都没有保险之类的正规待遇,干一天拿一天钱,休息就没钱,但本来就是临时工的模式,计较这个也就没必要了。

耿朝阳在这方面有一些经验,提出来,前三天为体验式上工,工作不满三天的,每天发工资,从第四天上工开始就是每个工期结束发工资,工作天数多者,平时也可少量支取部分工资。这体验式上工,也算一个小小的创举,让人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得下来。

——做得下来,农村人打工,也没有按月发工资的行业规矩。做不惯,那也是直接拿到钱,不用为了一两天的工钱烦心费神。

至于进阶模式,耿朝阳也早有打算,但现在也不用事先提起。不签合同的临时性用工,对于私人小老板来说固然是很好的,毕竟不用给付各种保险等额外支出,但坏处也是很明显的,凝聚力不足,你必须用乡里乡亲的情谊去笼络。

否则,别人就是不想在你这挣钱,你也没有约束别人的资格。不给你挣钱也就罢了,关键是这种绿化工,大部分都是一个村的,一旦有那么几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一个村上工的风气就坏了。

当一个人不想上工,开始肯定找其他理由,但是到最后懒高兴挣你那几个钱,或者想挣钱但不好再找你,去别处上工了,有人问起,他肯定没借口也找你几个错处,作为他不跟你干的借口,掩饰他躲懒的行为。

你当然知道是借口,但人与人之间,似是而非的找几个借口还不简单?背地里被败坏了声誉,你还无从解释。最简单的就是一句:

——【这个人,唉,别说了,都是乡里乡亲的,讲多了不好】。

这话撂的没头没尾的,旁人也不好打听。若有人真的仔细打听,他编一个,旁人又分不出真假,最后,哪怕是将信将疑,你也就让人存疑了。本来就没有的事,被人心里放了根刺,你的风评就受影响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