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农科所42(1 / 2)

一旁的赵卫山诧异道:“卫国,你的亲事定了?这是好事啊,过年时候,咋没听八叔提啊?”

赵卫国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年里面父亲和郭燕秀的话说的再明白不过,赵家和陈家不想再有什么瓜葛。

陈家的亲事,应该断的干干净净才对,怎么现在他听到的风声,反而这事儿是定下来一般。

“三哥,何师傅,你们是从哪儿听到的风声,咋会都说我快结婚了呢?”

“老弟,你这可不够意思啊,都到这地步了,还想瞒着我们呐?我都听陈家老三不止说过一次,说等到他侄女高考完就跟你结婚。”

黄志飞说的言之凿凿,赵卫国听的瞠目结舌,低下头想着原因。

何师傅只以为他是害臊,在一旁调笑道:“哎呀,老弟,结婚就那么一回事儿,你们年轻人呐,脸皮得厚一些,要不,日后咋跟娘儿们过日子!”

三个人齐声哄笑,赵卫国却是一点也笑不出来。

看来得抽个时间去问问郭燕秀,陈家到底是怎么想的,在儿女大事上这等轻率。

赵卫国在家里帮了两天忙,到了周四下午,特意早早地来到夜校,等着老师上课前,问一问自己心里的疑惑。

跟其他专业动辄百人相比,学习农业技术的班级就冷清了许多。

一个班二十几个人,大多数来自各个公社的农技站,来夜校学习,为的是拿着公家的补贴,在县城里散心。

七点半的时候,其他班的教室里已经坐满了人,赵卫国这边,却只有他和张大贵两个人。

这次回去后,他才从大哥的口中得知,张大贵所在的魏河农科所,和那些普通的农技站的规格并不太一样,而是一个省级研究所。

至于为何一个省级单位会落户在偏僻的魏河公社,这还要追溯到六十年代末。

因时代的原因,为了防止敌袭,许多重要的生产科研单位都放在了偏远的地方。

比如说,离魏河公社西边一百多里,在桐阳最西的岩南县,就有一个国家级的三七七厂,藏身在群山之中。

而这个省级农科所选址时,看中了桐阳地区亦南亦北,气温雨水适宜,山地平原杂混的特点。

魏河公社的位置,完全符合选址的需要。

当年为了支持农科所落户,桐阳地区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从魏河公社周边的三个公社拨了五百亩地当做农科所的试验田,并由当地供给粮食等必要的物资。

在落户魏河公社的二十年里,这个农科所,为全省的农业建设事业提供了各种技术支持。

魏河公社虽然付出了土地和粮食的代价,却也占了许多的便宜。

不说专家们对地方农业提供的各种解决方案,每年地区乃至省里的农业会议,一般都会放在桐阳。

正因为此,魏河公社成了官员们的跳板,陈家的那个大伯,就是从魏河公社一步步爬上去的,到了邻县当了县长。

有这么一个研究所的存在,让魏河公社这个偏僻的地方热闹了许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