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想娶个大家闺秀(2 / 2)

五几年那会儿,公社的邮电局刚成立,每周四赵长兴都去公社去取书信。

后来邮电局有了邮递员,就不用再来回奔波,每个星期四,邮递员将信送到赵营大队的小学里,再由各家的子弟将信带回到家中。

赵卫国兄弟姐妹几个,从入学起,就轮流给父亲带信。等到兄弟几个长大,又由赵卫中家的儿女继续干着这个差事。

直到赵卫民在学校里当了老师,这个差事就固定落在了赵卫民的身上。

今儿个村上有一场白事,老头子又被叫去主事,屋内只有母亲蒋文淑一人。兄弟俩一前一后进了堂屋,赵卫民随手将信扔到了八仙桌上,对母亲道:“妈,这几封都是俺爹的信,等他回来了,你跟他说下。”

蒋文淑正在缝补一件衣服,连头也不抬,只是咕哝道:“你爹就会乱花钱。”

赵卫民笑着接话道:“谁说不是呢,回头你可得多跟他念叨几句。”

赵卫国倒是有些理解老头子的行为,这个年代电话都还没普及,出门也不方便,平日里只能靠书信跟亲友联络。

“妈,俺爹这是跟朋友联络感情呢,可不是乱花钱。他也有把岁数了,整天闷在家里,不出去转就算了,也不跟庄上的人打牌说话,时间长了,还不要闷出病来?这些信呀,你就当是他排解心情了。”

对于赵卫国的说法,蒋文淑却是不以为然,“啥排解心情,每年光寄信都得花上二十多块,这些钱,够给你们扯几身体面的衣裳了。你说说,你去见个面儿,还得借你二哥的衣裳穿,他这个当爹的,咋就一点也不上心呢?”

“这不是有我大嫂张罗嘛,又请来了郭主任,俺爹八成是相信大嫂,才没有过问。”

蒋文淑手上顿了一顿,问起赵卫国相亲的情况。

赵卫国带着惋惜的口吻,叹道:“女方岁数太小了,不是个诚心结婚的,还没说上几句话,和她自家的长辈闹了起来,就自个儿跑了。”

听赵卫国说完见面的情形,蒋文淑和赵卫民都觉得不可思议。

魏河公社就这么大的地儿,庄子和庄子之间都能攀扯上亲戚,平日里赶集,总能遇到几个熟人。

一旦有什么新鲜事儿,不出几个月,整个公社都能传的人尽皆知。

像男女相看这种事儿,哪怕是双方心中有一万个不愿意,当着面儿,一般都还是客客气气,不会闹出太出格的事情,以免影响自家的名声。

“卫国,买卖不成仁义在,结不成亲就算了,人家也没拿你怎么着。姑娘们都是好面子的,今儿这事,可别四处乱说,坏了人家姑娘的名声。”

母亲的话,赵卫国听了进去,家里人再问起时,除了大嫂之外,都是含混应对了过去。

他原本以为,经过了这回事儿,郭燕秀痛定思痛,起码能消停上几天。

不想过了两日,郭燕秀又登门来约日子,说是手里有个合适的姑娘,女方选了好几个日子,就等着赵家拍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