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捡漏132(1 / 2)

“哎呀,老哥怎么说也是长年听上面开会的,对眼下的经济形势比你了解的多。咱们县里十几个面粉厂,赚钱的没几个,就连桐阳县面粉厂也快扛不住,你说,你弄面粉厂,这不是往里面扔钱的吗?”

黄其功自觉说的口干舌燥,端起茶几上的茶吞了几口,满脸都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徐耀宗接着他的话劝道:“是啊,各村都有自己的打面机,人们都能自己打面,谁会来面粉厂买面吃?你听老哥们的一句劝,眼下砖厂更赚钱,我们俩都指着你发财,给我们涨脸气呢,肯定不会把你往沟里带。”

赵卫国丝毫不怀疑两人的诚意,也不怀疑两人想要办砖厂的决心。

不说上面的大政方针,身边有了活生生的例子,他们赵营村跟黄志强合伙开的砖厂就赚了一大笔钱。

从获得的分红推断,去年赵营砖厂一年的毛利润至少在一万左右。这还是在第一年,等到客户稳定住,再扩大一下砖厂的规模,每年的收入起码在好几万。

乡里正是眼馋这份收入,才巴巴的要弄个砖厂出来,试图从中获利。

眼下各处建设如火如荼,建筑材料的需求旺盛,砖厂的确是暴利。

但他不觉得,跟着乡里办厂,是个多好的机会。

诚然,在这个年代,遍地都是机会;但同样,也遍地都是陷阱,一个不慎,就会被坑的一干二净。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想在这个年代露头,不但要有魄力,还得有眼力。

有多少个靠着辛苦努力的冒尖户,一旦尝到了甜头,就想着更进一步。

然而就是这一步,却是许多人难以逾越的天堑,或是拘于眼界,或被人引诱,贸然投入到看起来不错的领域,被现实生吞活剥,最终回到起点,再也无法翻身。

当然并不是说,眼前黄、徐的这俩人故意谋划他的钱,而是乡里企业先天使然。

只要管理体制不变,企业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乡里面粉厂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更可怕的是,砖厂还没开建,乡里为了安抚情绪,已经做好了让面粉厂的人去砖厂工作的打算,要是那群人去砖厂霍霍,还怕砖厂倒闭的不够快吗?

“老哥们的好意我心领了,我也知道你们都是在为我考虑。可我真的没法去弄砖厂了,不瞒你们说,我跟农校已经签了大合同,一年要从农校那边购买三万只鸡苗,这么多畜牲,光饲料就是个大难题,听你们的意思,今年要关了面粉厂,我还得再去找饲料的渠道,哎呀,想想都头疼!”

赵卫国这句话里水分很大,的确是有三万只鸡苗这回事,不过那是后年的数目,而且也只是口头协议,没任何的约束力。

不过说出来吓吓人倒也无所谓,旁人只顾着惊叹,完全来不及细想。

果然听到三万只鸡苗这个数目后,黄其功和徐耀宗都是倒吸了口凉气,连呼吸也变的粗重了起来。

这个赵卫国,还真敢投入,三万只鸡苗,按两毛一只算,光成本都6000块钱,足够一个砖厂的投入。

徐耀宗家里做的也有小生意,对于钱财上的事儿,脑子转的更快一些。根据赵卫国的这一句话,已经开始算起了赵卫国一年的收入。

县里肉联厂的集采收购价是一块五一只,这一下子三万只鸡,全卖给肉联厂,可是整整四万五千元啊!

而且他还听说,赵卫国在城里开了一家店,店里卖出去的价格,至少比集采价贵上一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