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吾为史宁,有妹湘云(2 / 2)

后来朱氏得天下,陈氏后人不愿食朱明之粟,便带着一群旧部在福建外海海面上讨生活。

洪武、永乐两朝,明廷与这群人是有默契的。陈氏旧部不上岸,明军也任他们在海上生活。

然而这种默契在宣德年间产生了变化。明宣宗放弃了永乐朝百战而得的安南,也不再限制陈氏后人上岸。

陈氏后人及旧部遂登上安南土地,其后一百多年便在安南生存发展。

明崇祯初年,陈氏后人陈永出世,携大气运起兵,追先祖遗志,建号大汉,年号崇康。

二十年间,汉军自安南入境,削平了南方各路反王,统一了江南,建都金陵。

崇康二十一年,汉帝大封功臣。为大汉立国建立最大功劳的三十六名异姓勋贵,被封为四王八公二十四侯。

史家先祖,便是二十四侯中名列第三位的保龄侯。

又因为同荣宁贾家两位国公同为金陵人,贾史两家关系颇为亲近。再加上追随贾家的王家以及后来靠过来的薛家,四家同进同退,同气连枝,遂有了金陵四大家族之称。

崇康二十四年,陈永驾崩,庙号太祖高皇帝。陈永之子陈安继位,年号泰安。

泰安二年,荣国公贾源之子贾代善,迎娶了保龄侯史公之嫡女为妻,贾史两家关系更进一步,成了四大家族乃至大汉金陵出身的一批勋贵的领袖。

泰安四年,贾代善首上战场,便立下阵斩敌酋之功。同时上战场的史家老爷子也同样作战勇猛,但是在贾代善光芒映照下,就显得暗淡了不少。

也没办法,整个泰安勋贵,都被贾代善一个人的光芒掩盖。若非宗室之中出了个忠顺亲王,泰安帝也算得上马上君主,恐怕贾家都已经有了力压天家的威势。

泰安帝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灭掉建奴,统一了整个天下。泰安二十二年,泰安帝为了维持北疆稳定,迁都城到北京,改北京为神京。

迁都之后,泰安帝又用了十二年的时间恢复国力,算是让大汉达到了鼎盛状态,史称泰安盛世。

泰安三十四年,泰安帝驾崩。诸臣以太宗不足以称其功,遂为泰安帝上庙号圣祖,圣祖明皇帝。

圣祖皇帝驾崩后,太子陈雄灵前继位,年号雍和。

因为太祖,圣祖两朝汉军的连年征战,到了雍和年间,天下大势基本已经稳定。雍和帝也算是应运而生,成了一位守成天子。

终雍和一朝,大汉文治鼎盛,整个大汉也开始向偃武修文转变。不过雍和帝也没有忽视草原的威胁,数次出塞巡边征战。

无奈天有不测风云,雍和二十七年,雍和帝倾心培养了二十年,朝野咸服的太子陈诚意外病死,雍和帝仿前朝洪武太子朱标旧例,为陈诚上谥号文安。

文安太子去世当年,太子生母,汉皇后许氏受不了打击,忧郁成疾,也离开了人世。

妻儿短时间内相继离世,本就身体不好的雍和帝心伤难愈,再也无力掌控天下。遂于雍和二十八年传位于四皇子陈诀,自己退居九华宫为太上皇。

陈诀就是大汉第四位天子,也就是当今天子康定皇帝。

金陵本是大汉旧都,包括史家在内的大汉勋贵一开始自然都在金陵过活,本就出身金陵的四大家族更是如此。

泰安年间圣祖迁都,贾家和王家都是选择了分家。而薛家因为紫薇舍人薛公身负重责,代天家监察江南之故所以并没有入神京。

唯独史家不同,当时袭爵保龄侯没有几年的老爷子选择了举家迁入神京。只在江南留下了一部分不好处理的商铺和族田,由家奴负责照料。

史宁盯上的,便是这些产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