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先入咸阳为王(1 / 2)

后世提到始皇帝,总是一副暴君的形象,认为他虽然统一六国,创建了秦朝这个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可同时他也间接埋葬了自己的大秦,

原因就是,他自己亲手把扶苏从咸阳踢出上郡,使得最有希望为秦朝续命的长公子远离了中枢,

最后始皇帝自己在巡游的路上病死,一个宦官赵高一个仓鼠丞相李斯,

两个小人能就轻易地矫诏篡位,敲响了秦的丧钟。

可这是以果推因,为了总结经验而总结历史经验了。

再加上后世雍正皇帝大名鼎鼎的九子夺嫡影响,这种批判更是愈演愈烈。

康熙晚年,将真正的继位人选皇四子胤禛留在北京,

而派明面上最中意的继承人皇十四子胤禵出任大将军王,西征青海,

最后康熙驾崩,近在京城的雍正成功继位。

后人提到这段历史,总说康熙相比始皇帝棋高一招,始终不让皇嗣离京。

这其实也是马后炮了,

且不说始皇帝在前,康熙在后,康熙有前车之鉴而始皇帝没有。

就是两位皇帝当时所面临的政治环境和他们的本心,都不可同日而语。

直到穿越到回秦,扶苏才知道后世的指责是大大冤枉了政哥。

细想之后,扶苏才明白始皇帝作为一个皇帝,作为一个父亲,实在是做的太多而说的太少,

他的心思都藏在史书挂一漏万的记载里,以至于被人误解了千年。

其用心良苦,令人扼腕。

首先,蒙恬是始皇帝自己最信任也最倚重的下属,

首先蒙恬领兵30万,镇守帝国北疆,安全问题首先不用担心,也间接把军方培养成太子党。

刘据、孙霸、李瑛要是有这待遇,直接哭死。

而且,蒙恬兼任帝国的内史,相当于边区总司令兼京区书记。

始皇帝就差直接对扶苏说,儿啊,我老了,这位子你坐吧。

在外有保险了还不够,蒙恬的亲弟弟蒙毅任郎中令,掌内庭中枢机要,

你要说某一天,始皇帝真出了事,扶苏要登位,蒙毅会看着不管?

若朝中有变,扶苏在边境有兵,在中枢有人,

扶苏输都不知道怎么输。

可能觉得只有一个蒙氏的支持还不够,王离也被始皇帝安排给了扶苏。

作为大秦军队中资历最深的王家,原本袭爵后守孝在家的王离楞是被始皇帝扔到了上郡。

要知道王离可是大秦建制派的领头人,此前已经袭大父王翦之爵武城侯,位居秦朝二十等爵的顶端,

不仅封无可封,而且给实权,更是有功高震主的危险。

但始皇帝还是把他配给扶苏了。

扶苏简直赢麻了。

可任始皇帝安排得如何妥当,他最终也没想到,自己刚死,就被李斯赵高篡改了遗诏。

而且刚直如扶苏,还真就一死了之了。

人死后的魂魄应该没有知觉了吧。

但愿没有,否则扶苏原身到了九泉之下,又该如何面对自己用心良苦的父亲?

面对奋七世之余烈才统一天下的,大秦历代先君呢?

每每想到这些,扶苏都叹息不已。

罢罢罢,既然自己已经重生,那便由自己撑起大秦千钧的担子吧。

摆在扶苏面前的选择其实很简单。

1、

起兵南下,以军事手段夺权。

表面上看,扶苏可以直接假传皇帝旨意,发上郡兵,找个理由,管他什么起兵靖难也好什么清君侧也好,直接杀到咸阳夺了帝位。

但只要往长远一想,扶苏就知道,大范围的起兵南下是肯定不行的。

首先就是没有最要命的调兵虎符,

对,就是那个始皇帝和蒙恬一人一半,“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上郡”的虎符,

某种意义上,三十万北部军就像是一辆车,而虎符就是能开动这辆车的钥匙。

没有虎符钥匙,就像是给你辆路虎揽胜,你也开不走啊。

更麻烦的是,虎符那玩意就算扶苏派人抢回来了也没用,

跟评书上说的不同,在军队中不是说你拿着一块小小的虎符就能指东打东,指西打西的。

那玩意得和诏书、皇帝节仗一起才有用。

而如果扶苏能把上面这些玩意都凑齐,

那他直接就地登基了,也就不用起啥兵了。

怎么回事,真正的历史怎么跟扶苏在小说里看的不一样呢?

扶苏想辙想的脑壳疼。

起兵是不可能的,且不说蒙恬王离的家眷都在咸阳,只要敢起兵立刻就是全家灭门,

不管哪朝哪代,军队都不是一两个主将就能说了算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