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授官(1 / 2)

大明京城顺天府皇城内。

皇家藏书之所文渊阁中虽人来人往,但却毫无任何喧闹之感。

不时身着各色官服之人或拿着条子,或者捧着书册进出上下,显得很是繁忙。

一楼张张书案罗列整齐,每个位置都有奋笔疾书,亦或是抓耳挠腮之人。

角落的一张书案上,一位头戴乌纱,身着青色官服,胸前补子绣着鸂鶒的青年官员正在伏案奋笔疾书。

只看其二十不到,体量修长,不过分壮硕,也没有丝毫柔弱之感,气质温润如玉,五官俊秀儒雅,鼻尖秀气却高挺,眉宇间却隐有几分坚韧之色。

他那修长白皙的手一边翻动手中古旧的书籍,一边誊抄整理着,不时又在条子上备注着什么,许久才翻过一页。

“子衡,散值了,可要一同回去。”

沉浸书海的叫子衡的人只听身后有人呼唤,回头望去,却是翰林院的同僚,侍读刘同舟刘大人。

当年永乐帝在朝臣谏言下,欲修一部古今人族巨著来彰显国威,造福万代,更能凝聚民心,绵延气运,恢弘文教。

宗旨便是以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佛道,技艺之言,备辑一书。

此事由当时自小就有神童之名的解缙主持下开始,召集了近万人人,其中包括大儒、书生、道士、僧侣,声势可谓是浩大,历时十几年成书,名永乐大典。

而子衡则是谢平殿试后由伯父谢迁为其取得字,因为谢平殿试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郎,故此在殿试后按例和榜眼一起授官翰林院从七品翰林编修,由于弘治帝要整理文渊阁藏书,保养维护永乐大典,谢平也是因家族便利,提前得了风声,方见缝插针,找准时机,以精通并熟读道门经典的才能而被选入修复编撰队伍,被分配了整理、誊抄以及翻译有关道门杂谈经典的差事。

“下官手中这本游记还剩下一部分,今日不弄完怕是回去要辗转反侧,睡不踏实了。”

刘同舟年过花甲,头发却仍旧乌黑,身形瘦削,面容显得有几分古板,实则很是提携后辈。

听了谢平的话,刘大人微微点头,起身朝外走去道:“年轻人就是不一样啊!”

“老夫还要回家去含饴弄孙,便先走一步了。”

谢平笑着摇头,随后重新投入到了眼前这本不知何人于何年所著的“游记”上。

“竟是一篇隐藏在山水游记中的上乘行气法门?比起之前家中搜罗竟然精妙太多!若不是偶然意外,我只怕根本发现不了。”

“不枉我扎进书海一年多辛苦搜寻!”

谢平极力保持着平淡神色,将整理完的东西交了上去后便果断下差离开了文渊阁。

刚出了皇城。

不远处立刻便有一身形挺拔,面若重枣的中年随从牵来马车。

“少爷!”

谢平颔首,一边上了马车笑道:“今日府中可有什么事?”

贴身随从兼护卫张鹏架着马车,恭声回道:“太太从内院传话,说近日持斋戒,您不必去请安了,午时还送来了一瓮燕窝养身膏,叫您别亏空了身子,不必省着。”

“老爷去了地方公干,过几日才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