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反重力技术(1 / 2)

从谢家回来,黄凯又开始宅在家里,不是他不想出去溜达,而是真的没地方去。

反重力风暴还继续在发酵,他的大头贴在网上到处可见,可以说他不大不小,算是个名人了。

在这个关键时刻,他想要悠哉悠哉的逛下街,估计已经不大可能,总得等这个风头过了之后才能成行。

所以还不如留在家里整理一下反重力技术的关键知识,为后面的实验做准备。

当人类的宇航员登上太空,处于失重状态的那一刻开始,对于地球引力的研究达到了高峰。

地球引力的产生,大致公认的观点是地球磁场所造成的。那么,地球重力等同于引力吗?

由于地球本身的自转,除了两极以外,地面上其他地点的物体,都随着地球一起,围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这就需要有垂直指向地轴的向心力,这个向心力只能由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来提供,我们可以把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一个分力F1,方向指向地轴,大小等于物体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另一个分力G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

其中F1=mw2r(w为地球自转角速度,r为物体旋转半径),可见F1的大小在两极为零,随纬度减少而增加,在赤道地区为最大F1max。

因物体的向心力是很小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物体的重力大小就是万有引力的大小,即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略去地球转动的效果。

所以很多科学家倾向于:引力等同于重力。

既然如此,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重力就必定有反重力。

但是自从反重力这个名词诞生以来,科学界提出了很多理论解释,但是在实际的研究过程当中,始终没有进展。

所有的理论要求中,想要确定反重力的存在,必须在地球大气层内的环境中,制造出失重空间。

在华夏与西方欧美国家的太空战略当中,反重力曾经一度列为最前沿科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研究,但是始终没有进展。

最后,迫不得已,练习失重状态下的活动,只能选择在水里模拟。

实验研究虽然失败,但是理论研究却获得了非常可贵的进展。

科学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很长时间,得出了一个结论:在一定重力与反重力之间达到平衡时,就可以悬浮在大气层与地表之间。

但是理论已经提出来相当长的时间,实际上的研究却停滞不前,反重力如何获得依旧是个迷。

而在黄凯从“玛咖圣族”获得的知识里面,把星球磁场的排斥力等同于反重力的一种。

如何获得星球磁场的排斥力?相当简单,利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就可以获得!这和磁悬浮技术的原理是相通的。

但是很关键的一点,引力确实存在,但是却没有办法测量和利用。

所有人都知道引力的存在,作用在自己的身上,但是因为惯性问题,所有的人又感受不到,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华夏和米国都有建立专门的实验室来探测引力的存在,但是因为引力的能量波动频率太低,所有的探测手段成效都很低。所以只能往大型天体发出的引力波方向研究。

(2016年2月11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宣布在2015年9月14日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证实了爱因斯坦的预言。这是21世纪物理学最重大的发现,它宣告了引力波天文学时代的到来。2017年,这一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玛咖圣族”的文明史中,曾经的天才们,也曾受困于此。

几十年以后,才有高人解决了这个问题:利用高强度磁石,以及电流和磁力线的关系,设计出了一种引力束缚矩阵。把一定范围之内的星球引力束缚到一起,产生强烈的波动。

这种束缚矩阵在得到引力的同时,根据同性相吸,异性相吸的原理,可以获得一个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就是反重力!

最关键的技术解决了,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什么重力探测仪,分析仪等等,根本不在话下。

黄凯将整理好的笔记本随手丢在了桌子上,如果有小偷以为获得了宝物把笔记本偷走了,就会发现,这所谓的宝物是他看不懂的文字,比甲骨文还要古老。

因为这是用700万年前的“玛咖圣族”文字书写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