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文明塔16(1 / 2)

闲话文明塔

在许都老城的东南方向,有这么一座十三层的砖塔,因为它隽秀的身姿,有着“中原之冠”的美誉。塔首层的门楣上,题着浅蓝色的“文笔耸秀”四字;“文笔”二字看起来方正,“耸秀”二字则比较圆润;其寓意,或者是为了告诫学子,写字执笔要规矩,运笔要灵活吧;或者是说,做人要能方能圆。

记得我十六七岁,上县里一高时,登过一次此塔。一个初冬时节,学校组织一年级新生参观市博物馆,里面书法绘画作品居多,字看起来潇洒,画看起来养眼,大家排着队,走马观花似的一瞥。我本来就没有这方面的修养,只当一个乐子罢了。参观了里面,带队老师说,谁想上塔,可以自由支配时间。

塔在博物馆之中,进馆免费,上塔却需要两元一张的门票。在一九九七年那会儿,两元钱可以在学校食堂吃上两顿饭了。我是猴子性格,买了票立马就上。门洞低小,里面走道狭窄;塔内台阶螺旋而上,紧容二人擦肩而过;一层为一处平台,较为宽阔些,供有不同神像——有的前面设有香炉,有的似乎设有捐款的木箱。那时的我,虽然年龄已经不小,但由于出身于乡下、孤陋寡闻的缘故,竟从没有接触过神像——看着心里竟有些胆怯!至于具体都有哪些神佛人物,却早已没有印象了。

上塔的第一感觉就是紧张。站在窗口看外面,太高了,走动的时候,总感觉塔也似乎在颤动着,唯恐它会随时倒下。第二点就是无聊。塔中供着神像有什么用处?白白占住了原本就不大的空间。十三层的砖塔,每层大同小异,没爬到最顶,就觉得颇为郁闷;仅在砖壁之上,偶见美丽的小图案,让人心中一喜,就像在沙漠之中发现了绿植一样。第三就是心疼自己的两块钱。没啥可看的,还要两块钱,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出于讨回公道的心理,我见一神像前香炉里扔着些零钱,就把面值最大的一张一元的纸钞和一枚铜币五角偷偷地抓起,然后塞进了自己的裤兜里——大有种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拿来主义精神!

很倒霉的是,周末下午回家途中进澡堂洗过澡,发现自己花了二十多块钱新买的漂亮运动鞋丢了。巧的是,我的书包里,刚好捎带了一双洗干净的单薄运动鞋,因此没有落个光脚走路的悲剧。——天气寒冷,当我回到家中时,脚还是冰凉着。从此,我明白了啥是因果报应。读苏东坡的《赤壁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由此而深以为然,一直影响我到现在。

心里总觉得,对它欠缺了些什么。这种感觉,是在许多年之后才有的。说也奇怪,虽然就在这片天空下生活,却一直与它没啥交集。不知何年何月何日路过,也不过是匆匆一瞥。如今将要不惑之年,却想要好好看看它。

一次,我想要找回对它的记忆,况且逢着周末的古玩交易,人多热闹,不如去一趟。但是,看过了之后,仍旧觉得不过如此,就像头次登塔时一样。只不过,塔已经上不去了,除了相关人员,对游客它一律禁足。

二次看它,不过想要感受一下塔的古朴氛围而已。我注意到了:塔顶八角,立着八个同样的怒目金刚;八面塔身上,刻着许多佛像;塔身八角的塔帽上,每个凸出的鳌头下,都悬挂着一个系鱼状的风铃。神佛的形象,似乎是为了镇压邪祟一类的东西;而风铃的存在,似乎是为了在起风时,惊走胡乱粪便的鸟雀之类。

三次看它,是想要明白它有啥奇特之处。未到塔前,就听到了风中隐隐传来了稚嫩的读书声,近前却又什么声音也没有了,只看到塔前不远处,某书院的字样。塔南的铁炉前,有人磕头上香;路旁的树下,有人批卦断命。我都视而不见,这次唯独对碑文感兴趣。

塔前左右,共有三碑:一是明万历四十三年塔建成时,歌颂此事的《文明塔赋》;二是康熙五十八年的《重修文明寺塔记》;三是嘉庆十四年的《重修文明寺释迦文佛殿鳌头观音殿碑记》。康熙碑用行书书写,文字极为流畅;其余二碑则用楷书,甚为板正。三碑或有残损,或有磨灭,再因古文不断句,看起来极为费神。

三碑记载了文峰塔的一些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考古价值。想要深入了解它,研读碑文自然少不了。因此,我用手机仔细地拍下了一些图片,在家空闲之时,再尝试着将一行行的文字拼接起来,根据语气断句,大概了解了碑文的内容。

《文明塔赋》,洧(音围,今尉氏地界)川张孔撰文。文字古奥,极尽修饰之能事;句意模糊,少知表达之用物。仅从赋前赋尾略有所知,此塔叫做文明塔。

“听履公者,立帜雁塔,烹鲜颖川。文经元始,明烛象先”。文明二字,就是“文经元始,明烛象先”的缩写。元始就是伟大的开始,象先就是显象之前。文靠经典,明靠烛光。它日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功成名就之富贵气象,就在于学子们今日之苦读深思。履公者,就是公职的官员。若要像烹调小鲜一样举重如轻地治理好颖川这个地区,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帜雁塔”。帜就是旗帜,立就是建立。雁象征了志向高远的读书人。雁落何处?落于高塔之上。

明代万历年间,朝廷上有阉党和东林党之争。阉党以魏忠贤为首,举国多处建有他的生祠堂。东林党代表了天下的读书人,效忠国家,嫉恶如仇。这时候的许州地区,著名作家李佩甫在他的《羊的门》中转载:“万历十六年,大疫,死亡枕藉!二十一年,大水,禾稼尽,人相食!”

许州的文明塔建成于明万历的四十三年。由出身于鱼米之乡、状元之乡的知州郑振光倡建。他拿出自己的奉银,官宦、乡绅、士子共同捐资,共襄盛举。

地方政府的建塔,可谓是一箭多雕的妙举。于公而言:一者,上应天意,文章显达于大明,争取折桂;二者,下安民心,去野蛮而处文明也。于私而言:一是表明自己的志向高远,誓不与阉党同流合污;二是彰显政绩,百官爱戴,百姓拥护;三是可以洞察人心,党同伐异。这种建塔的举措,既可以凝聚人心,又可以身后留名,于是上下效仿——这也是一个河南、二百多座明塔的由来。

塔的建设,就像政治的风向标,代表了民意和天子之意。塔建得好,也是官僚能力大、地方治理繁荣的标志。

到了“崇祯十四年二月,李自成破许地,所到之处,老稚无存,房屋尽毁,许地洗劫,尤以此次备极惨痛。”(引自《羊的门》)由此可见,许州的民心是十分团结的,忠于大明朝,对李自成的叛乱做了艰苦的抵抗!

有塔,也就有了寺;寺因塔名,叫做文明寺。

据《重修文明寺塔记》碑文所载,文明塔建造的缘由有二:一是“许昌西南高矣,东南卑矣,则于地形非宜”。——这是出于风水因素上的考虑:东南方为青龙位,宜高耸而秀丽,主功名;而西南方为白虎位,宜低伏而洁净,主财富;龙低虎高,凶灾不断;再就是,东南为离明之区,不应该潮湿低暗,而应该光明敞亮;之所以说是离明之区,先天八卦离卦正东,后天八卦离卦正南,东南方夹在中间故尔。其二,是为了“扬文明而振甲第”。说白了,就是为了培植文风,多出人才。这两个缘由,一表一里,说的两码事,其实还是一回事。

“塔顶供文昌帝君像,塔后建殿三楹,中位鳌头像,塔前建殿三楹,中位释迦文佛像。”到了康熙三十六年六月,因为塔内湿热、风雨雷电诸原因,塔顶崩裂。其实,据《羊的门》转载:“清康熙十一年,大雨;十五年,地震;十六年,雨雹;夏,大疫;秋,大蝗;是岁大饥,人相食。”这次之前,文明塔已经经历过了大的外部因素影响。塔顶的震裂,对于文运来说,也不啻于一场灾厄。于是,主持僧续动发愿募集财物。

续动,字省躬,汝阳西平人,本姓戴氏。他的募捐,从官贵长者开始,然后是读书之士,再就是农工之人;有钱的捐钱,有物的捐物,有善士王之睿捐施尤多。这此捐资修建历时比较长吧,到了康熙五十八年方才竣工。按照碑文上记载,是因为缺乏合适的能工巧匠——“常苦宋斤鲁削不得其人”。再就是,要搭建木架“升工于上”,“一切砖石油灰,自内而达,碎而砌之”,施工困难而繁杂。

不管如何,文明塔终于又焕然一新了。塔顶的文昌帝君像,对于提升文运是有帮助的,在丙戌、万寿两科,出了袁公、贾公这样出类拔萃的人物。啥事有因必有果,塔的存在,对于调理地气还是很有用的。塔建成了。碑文末尾有偈文曰:“塔卓中天兮,焕起文明。塘开初地兮,照彻心灵。金熬独占兮,卜人才之蔚然。神力永护兮,奠民生于万年。中秋之吉。禹郡后学刘玉威记,郡庠生员马之禄(原字为马旁右录)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