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袍(1 / 1)

他们是南浔十七袍中不习武的三袍,却被称为“上三袍”,坊间流传得上三袍者可一统十三州,谋袍取天下,法袍定天下,文袍安天下,缺一不可,但徐州未得任何一袍,却吞并扬青豫允四地,统一南方,反观凉州,坐拥上三袍,却未赢得徐凉一战,凉王还在这一战中逝世。谋,法,文三袍也因此隐入市井,静候时机。

世人知有谋袍,却也只是知道有谋袍。

就若干年后的官史记载,“鸿诩高中探花,因面容丑陋被公主嫌弃,未能任职,且被软禁南浔,后趁战乱逃回凉州,深得凉王信任赏识,短短几年官拜御史大夫,为凉州大一统……”

当时朝廷有着不成文的规定,若是两榜进士,需留在南浔任职,这也是皇权对自身人才力量的一种保护,故而中央人才大都是名正言顺的科举进士,而各州地方高官大都是寒门出身,亦或权贵家道中落的遗骨。

鸿诩在高中探花后,终日戴着黑色面纱,据他说是自己生的丑陋,怕惊了陛下。公主听闻探花郎面目狰狞,自然是不愿意下嫁,天天在她父皇耳边吹风。陆之道面圣之时,向皇上请令,说自己不愿在南浔为官,架不住公主厌恶,皇帝真就没有给他封官,但两榜进士留京的规矩不能破,便将鸿诩贬为草民,不许他出南浔边境,免得回去给凉州出谋划策。

虽然被软禁在南浔十几年,他倒也快活,据他说:“我两榜进士出身,可以当大官,不做而已。”

就这样在京阳快活了好些年,还娶了江南才女上官素,有了家室,有个同样聪慧的女儿。

徐州入主京阳,天下江山易主,徐王年轻时游历山川,在江南与上官素一见如故,相传两人也有一段风流往事,故而刚进京阳城,便将上官素请来,让她以谋士的身份留在自己身边。

而上官素留在徐王身边的条件,便是让自己的丈夫回凉,她知道那是鸿诩多年的心愿。徐王虽然不愿放虎归山,但转念一想,若是杀了鸿诩,只怕上官素这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送走这个情敌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便允了下来。

鸿诩带着年幼岁的女儿鸿尘,回到了凉州,为凉王出谋划策。凉州本为十三州之末,当年不过一片蛮荒之地,西凉百姓有很大一部分是各地罪犯流放而来,但鱼龙混杂的同时,也为这片土地带来无限潜力,比如荆州龙虎上将夏侯渊,幽州大柱国诸葛瑾,南浔谋士法正,就连后来的法袍陆之道,均以罪犯的身份踏足这里,也在后来被鸿诩收为心腹,成为了凉州权力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短短几年,鸿诩便让凉州一越成为了当时的第二大强国,可就在女儿十四岁生日那天,他突然患了哑病,自此不再说话,也是那一年,他因政绩过于耀眼,决策极少失误,正式被尊为“谋袍”。

其实鸿诩一生,都不曾是谋袍,鸿尘十四岁生日那天,父亲因过度操劳,吐血而亡,当时徐凉关系僵持不下,凉州第一谋士病逝的消息断然不能传出,在凉王要求下,鸿尘戴上了黑色面纱,顶替父亲的身份。

一年过后,徐凉大战正式开启,但吸收各国罪臣为自己所用的弊端也渐渐显漏出来。朝堂上十臣九奸,布满各国暗探,各级官员的底细也就鸿诩知道个差不多,可他走得过于突然,凉州何人能用?何人不能用?鸿尘与凉王都是一头雾水,于是那段时间凉州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外临大敌,内部又如同一场猜忌游戏般滑稽。

再后来十六岁的凉州世子青忧错信奸臣,凉州败,凉王惨死异乡。凉州方面便投降议和。徐王觉得凉王已死,没什么威胁了,自己也刚刚登基,战火数年,天下百年苦不堪言,便答应了议和,而议和条件之一,便是上三袍以及世子青忧四人离开凉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