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容错率极低(1 / 2)

互换身体?

崇祯眼神闪烁,虽然不知道别哔哔是什么意思,但崇祯还是敏锐的感觉到这不是什么好词。

“朕……”,他生性多疑的毛病又犯了,把头埋进双膝之内,头大如斗。

心乱如麻。

嘴里喃喃的说着:“朕该怎么办?大明又何去何从?”

“朕该不该信他?”

可终究挡不住‘拯救大明’四个字,一咬牙心一横,“好,朕倒要看看,大明天倾,你又能如何?”

朱长淦:“那行,你有个心理准备就行,明天一早,我和你对换身体。”

结束完通话,崇祯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直到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整个后背早已经湿透。

经这一遭,看亡国场面,恍若隔世。

看着过来搀扶他的王承恩,他再也控制不住,猛地抓住对方的手,悲不自胜道:“大伴,大明灭亡,朕是罪魁祸首啊!”

“皇爷,您这是干嘛啊?太医马上就到了。”

“不用,朕不用,朕没有病。”崇祯将所有人赶了出去,喃喃着,“朕就是想一个人待一会儿。”

……

翌日,

钟鼓司便敲鼓响钟,宫门打开。

文武百官入朝,文官由左掖门进入,武官则由右掖门进入。

入宫之后,大臣们先要在金水桥以南,依据品级排列好队列。

“啪~啪~”

黄丝编制的静鞭挥动,发出巨大响声,使人肃静。

崇祯昏昏沉沉中猛然惊醒过来,“要上早朝了?什么时辰了?大伴,你怎么没有叫醒朕?”

崇祯一朝,堪称勤勉的典范,与嘉靖、万历形成了两个极端,一个是除了亡国那一天没收上朝,一天不落。

另一个是24年不上朝。

“皇爷,昨儿个您龙体欠安,就想着让您多睡一会儿。”王承恩早已经侯在外面,闻言进来伺候崇祯更衣,“皇爷,不慌,还有时间。”

鸣鞭之后,大臣们要依次过桥,然后一路走到太和门,丹墀,在御道两侧相向站立等候。

期间还有监察御史在旁监督,记录在案。

所以走不快。

等崇祯全都准备妥当,到达御门的时候,钟鼓司开始奏乐,五伞盖、四团扇跟上。

在登御座的时候,崇祯的视线猛地一黑,又不是王承恩扶了他一把,差点摔下来。

一番行礼之后,

早朝开始,

第一阶段,一般是接见入京离京的官员。

……

而与此同时,襄王府的朱长淦却刚刚醒来,在和朱翊铭请安之后,回来吃了点东西。

看了下时辰,日头都快升起来了。

“是否现在与崇祯对换身体”

“对换!”

在对换这个问题上,朱长淦有绝对的主导权,只要崇祯之前答应了,他就可以实施。

恍然之间,

朱长淦发现自己已经坐在了御座之上,下面黑压压的一片文武百官,都穿着朝服。

哦豁~已经对换过来了?

朱长淦摸了摸龙椅,竟然有些小兴奋。一

旁的王承恩没有注意到“崇祯”的异常,如往常一样上前一步,“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

就是老规矩,大事儿直接在朝堂上讨论,小事儿就直接上疏。

崇祯刚刚接见完入京离京的人员,马上就是早朝最重要的阶段“边关紧急要务”了,却发现自己出现在了一个陌生的府邸之中。

“朕……”话说到一半,发现周围站着的丫鬟,豁然明白过来,自己已经和朱长淦交换身体了。

眼前还有已经喝完的米粥。

肚子的饱腹感。

愣了好大一会儿,他才僵硬的起身,“这就是襄王府?”

……

初来乍到,

朱长淦就是一招,在没有摸透之前,看你们表演。

兵部尚书杨嗣昌:“陛下,贼人张献忠连克数城,臣奏请再次增兵,另外“剿饷”迟迟没有到位,将士们缺饷毫无斗志,张献忠部愈加猖狂。”

首辅温体仁眯了眯眼睛,“陛下,如今各地都没有可用之兵,不知可否让勇卫营前往剿匪。”

工部尚书刘遵宪上前一步,“启禀陛下,修筑京城防务所需的银子不到位,工部无法动工,眼下马上就要入冬,石料、木料也无法入京。”

眼见,边关要务没有说出个所以然,

礼部左侍郎薛国观此时也站了出来,“陛下,苏州府推官周之夔、文人陆文声状告张溥、张采创立的复社,“结党恣行”,“把持武断”,“朋党蔑旨”诋毁大明朝纲。然提学御史倪元珙、海道副使冯元风却包庇之……”

立马有一个官员语气尖锐的说道:“陛下,复社无法是读书的地方,谈何“结党恣行”,“把持武断”?”

“大奸类似忠诚,大佞看上去真诚,陛下怎能让薛国观、温体仁这样的大奸之辈掌控朝堂八年之久,臣以为这是温体仁狭私报复!”

“……”

下面的朝臣吵吵的不可开交,朱长淦却是一个字也不说,只是看着他们。

这让包括王承恩在内的所有人都有些不解。

吏部右侍郎刘宇亮眉头紧皱,“陛下这是怎么了?”

“不知道啊,听说昨日发了癔症,在乾清宫里面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自己对着自己说话”礼部左侍郎薛国观低声说道。

官员们一个个交头接耳,

而朱长淦则是看着下面的一个个人,将他们给记在了心里。

同时也在快速的梳理大明朝如今的现状。

朱长淦没有说话,而是看向了一个人。

一个站在朝堂的最前面,老神在在的首辅温体仁,一愣不吭,除了刚刚军政要务,他说了几句,朝中的这些纷争似乎与他无关。

明史奸臣传上面占据颇多笔墨的人物。

崇祯为人刚愎多疑,他临朝的十七年中,内阁辅臣多至五十人,更迭频繁,有如走马灯。

唯独温体仁能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长达八年之久,而且颇受宠信,形成“遭温”现象,耐人寻味。

所谓遭温,“温”与“瘟”谐音,意为崇祯皇帝受到温体仁蒙蔽,如同“遭瘟”一般。

温体仁劣迹昭彰,却被皇帝重用,引得舆论哗然,北京城里面民谣四起,传唱“崇祯皇帝遭温了。”

“遭瘟”这两个字,便能显现温体仁的厉害。

从最先开始与周延儒联手,把竞争对手钱谦益、钱龙锡排挤出中央政府,并且把他们搞得身败名裂;接着又把他的合作伙伴周延儒赶下台,最后自己当上了内阁的第一把交椅——内阁首辅。

崇祯如此多疑的人,竟然能如此倚重他,便可见他能力不一般。

只是可惜没有走正道。

朱长淦又看向了温体仁的亲信,吏部右侍郎刘宇亮,礼部左侍郎薛国观等一众人。

除此之外,就是吐沫横飞的东林党的一干文臣。

出口成章,文采斐然。

朱长淦摇了摇头,说了一句,“都是一群精明干练的人啊!”

嗯?

这一句让满朝文武全都愣了下来,也不吵了,纷纷看向皇帝。

“陛下,您这是?”

“朕累了,如果没有其他事,退朝吧!”朱长淦冲着满朝文武摆了摆手,这时候王承恩已经过来搀扶住了他。

文武百官全都面面相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