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英语考试以后31(1 / 2)

四六级考试以后,我突然迷茫起来。

荆棘对考试好像没有感觉。考前考后都一个样,天天泡图书馆。

我们都知道他英语非常好,但其实也不知道他英语到底真的好还是不好。

他的口头禅是“不行,我那个水平还是不行。”

他不像我们那样特别的准,但是,我们背不会的单词,他往往的能力轻松解释。

考完试,我终于如愿以偿,和他一起上图书馆。

到了图书馆,我突然有一种错觉,感觉我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上了三楼的文史综合厅,我们找到两个位置,坐了下来。

我在那里看着周围一排一排的书架,满满当当的各类书籍,心说一辈子也读不完了。

我看着他的背影,在一排一排的书籍中穿插,进进出出,时而兴奋,时而焦急。我心说,这神情有点像我和红萍刚约会时的感觉。

我自己还不知道要读什么书的时候,他已经到西方哲学原著找书了。

回到座位上,我看了他手上拿了三本书,一本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另一本《THUSSPAKEZARATHUSTRA》,《AlsosprachZarathustra.EinBuchfürAlleundKeinen》。

“什么书呀?”我问。

“这就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呀。”他说。

“那另外两本呢?”我问。

“也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他说,“一个是英译版,一个是德文原著。”

“干嘛要读那么多本呀?你又不是想搞翻译,读中文本就好了。”我说。

“中译本有时读不下去,”他说,“很多句子看不明白。”

“啥意思呀?”我问。

“翻译的有点绕,”他说,“都半天没感觉。”

“你读哲学不就是为了了解他的思想吗?还需要啥感觉?”我纳闷。

“不是的,”他说,“我读书不只是为了了解他的思想,我读书的乐趣在于,但我读书的时候我在和一个天才在对话,我在感受一个天才唾沫横飞的演讲,或者是在感受一个天才超越常人的想象力,或者是他们在和我们不同的认知维度上对一个事物的理解和解释。”

“你这个读书方法比看电影还要牛逼。”我说。

“肯定比看电影还要过瘾,”他说,“应该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面对面的交流。”

我对他此时此刻眼里闪烁的光芒,感到莫名的羡慕和嫉妒。

“那也不用那么多版本呀,”我说,“中文版的你都理解不了,你还弄英文版甚至德文版?”

“这个就是最有意思的地方,”他说,显然说到他的快乐之处,他并不介意我语言里面的一些负面的情绪,他继续说,“首先,我们读的是书,所有的书都是人写的,也就是说,都是人说的话,而且,确实有人正在说话,文字把这些话记录下来,记文字的背后,你可以隐约地看到,说话的人呼吸的气息,他的语调,他的情绪,如果我有机会,我们和他们应该是面对的,所以,我们面对的书,其实不是书,是人,人类的知识,尤其是人文方面的知识,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应该是可以以较舒服的方式被理解的,你说是不是?”

我点点头,我说:“这个应该没毛病。”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发,如果面对一个翻译的文本,我们读得不明白,或者是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以我们目前的智商来说,大概率不是我们理解能力的问题,应该是翻译文本的问题,而不是作者表达的问题,对不对?”他又说。

“有这种可能,”我说,“就是帮别人传话也都有可能传得不对的,何况是深奥的哲学思想。”

“而且这些哲学思想不只是深奥,还非常新颖的。”他说。

“因为非常吸引,所以我们往往没有对应的词汇来进行翻译。”我说。

我觉得我也是有点进步的,所以我心里油然而生了一股暖暖的欢乐。

“这是大概率事件,”他说,“由此可以得出另外一个启发,在必要的时候,或者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跨过翻译文本,直接和原著面对面,这是更接近作者的方法。”

“可是尼采的原著应该是德文,你看的还有英文。”我说,我从他的行动中找到他行为与思想的矛盾。

“这是我目前能够接近作者的最近的距离,”他说,“因为我不会德文,英译本和德文原著中间也有一堵墙,但因为他们同样是日耳曼语系,在英译本里,还能保留德文本的一些韵味,还能保留作者的一些气息,这已经是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呼吸的最近的距离。”

“那你那个德文版是啥意思?”我问。

“一半是为了装逼,一半是为了感受一下作者写作时,书写的感觉。”他说。

“熟悉时的感觉?”我好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