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去澳大利亚(1 / 2)

“去澳大利亚倒是不难,但是那里有联合国的人吗?我记得联合国不是在纽约吗?”另一个人问道。

“是联合国的总部在纽约,但我猜应该有联合国的机构在墨尔本或者悉尼。”王刚回答。

“那澳大利亚人一定会知道我们去墨尔本或者悉尼,他们会让我们接触联合国的人吗?”一直没说话的哈莫问到了关键的地方。

“我猜测他们当然是千方百计的阻止我们接触联合国的人,但是我们在旁边儿蹲守就好了,联合国的人,也要吃饭休息的,不可能一直在办公地点不出来。”王刚补充:“毕竟我们在澳大利亚也没有什么认识的人,只能通过这种笨办法。”

几个人小声的讨论了一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便逐步的都沉默下来。

又沉默了一会儿哈莫先生终于开口说道:“那也只好如此了,但是你没有去过澳大利亚,一个人怕是不行吧?是不是我陪你去?”

“您要能陪我一起去澳大利亚,当然最好了。毕竟其实我还没有出过瑙鲁岛。”

“那您真是天赋异禀,居然懂得这么多知识。”漆黑的屋内,一个人儿称赞道。

“我父母曾经教我识字,我平时也爱收集一些报纸。看的多了就多少懂一些。”王刚对屋内的众人解释。

“识字多么的重要,独立之后我们也要加强教育,让每一个瑙鲁人都识字。”哈莫感叹道。

“哈莫,你也是懂知识的人,为什么不像小刚兄弟那样呢?”

即使屋内漆黑一片,王刚也能感受到哈默先生的尴尬,替他解释:“有可能我的血统带来的优势吧。毕竟华人自两千多年以前就非常重视教育,并且对这种国际间的斗争有比较充分的认知。”

屋内的瑙鲁人都似懂非懂的点点头。作为一个原始部落出身的人,他们也没有什么种族歧视的意识。王刚的变相自夸在他们看来也无所谓,只是不知道说的对错,他们对外界几乎没有什么了解,所以就非常给面子的点了点头,其实也不知道王刚说的对与错。

“去澳大利亚的船。什么时候出发?船票要多少钱呢?”王刚又问哈莫。

“我们可以坐现在码头正在装矿石的那条运输船,船票倒是不需要,但是只能在船舱里休息,环境比较恶劣。不过基本上俩天一宿就可以到墨尔本了,所以勉强可以忍受。”哈默先生回答。

“那可太好了,我现在浑身上下就不到3澳元。我真怕连船票都买不起,咱们的计划就在第一步就失败了。”王刚自嘲。

“即使真的需要船票,也不可能让你自己出这份儿钱,这是为了全体瑙鲁人的未来,我们会号召大家捐款,即使不需要船票,在澳大利亚的时候也需要其他花销,毕竟澳大利亚比咱这里要冷多了,我们不可能睡在大街上。”哈莫先生说。

瑙鲁距离赤道特别近,只有30多公里,常年气温在26~33度,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瑙鲁人民只需要短袖,短裤即可。平时居住的房间也仅仅需要木质的材料搭建,房顶就需要椰子树的枝条就可。

“那是不是还需要准备一套保暖一些的衣服?”王刚问。

“是的,是的,当然需要,现在正是他们墨尔本最冷的时候。咱俩体型差不多儿,我有一些旧的衣物明天拿给你。”哈莫说。

“那艘矿石运输船什么时候出发呢?”王刚继续问。

另一个人回答:“根据以往的经验,大概还需要俩天左右的时间。”

“那时间很充足,明天我找您来拿旧衣服,再看看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地方。”王刚对哈莫说。

“明天中午你再过来吧,上午我要早早出发,趁大家还没有上工的时候,号召大家捐款,不然咱俩去澳大利亚的食宿都没有办法解决。”哈莫对王刚说。

“好的,那我中午左右过来,今天我就先告辞了。”说完又对屋内的其他人点头示意,王刚就趁着月光朝自己家走去。

王刚的家也是父母去世之前给他留下的,现在就他自己一个人住啊,周围邻居都是同乡的亲戚,看到王刚现在才回来,亲戚们拿出了两个烤土豆儿,让王刚垫一垫肚子。

烤土豆是瑙鲁人民的最主要主食,毕竟这里多少还能种一些地。土豆的品种也是当地原生的,长条形状,王刚前世并没有见过这种土豆,刚来时还有点儿稀奇。

吃着土豆,王刚又跟亲戚们说过两天准备跟哈莫先生一起去澳大利亚打探一下情况,争取联合国的帮助,从而实现早日独立,亲戚们有一点儿担忧,但见王刚已经下定决心,就没再说什么了,毕竟现在的生存条件已经差到不能再差,必须要做出改变。

实际上,在瑙鲁的华人很早就做出过反抗,二战时期,瑙鲁人民唯一一次抗争RB人的武装斗争中,就有很多华人参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