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庙31(1 / 1)

嵩山在鲁山的北面,解放前,没有高速沥青路,所以就算有小轿车也走了近五个小时。

即便是有了充足的休息,可车子在崎岖的道路上颠簸一路,晚上七点半我们到嵩山的时候都快散架了。我在副驾上还好一点,明子象、张琛和彭浩挤在后面,动弹不得。有段时间,张琛更是直接歪在明子象身上。

嵩山分为太室山和少室山,现在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少室山少林寺。实际上太室山麓的中岳庙历史要比少林寺更久远。中岳庙,源自先秦时期修建的太室阙,是祭祀太室山神的地方。西汉时期,汉武帝登嵩山,听见山呼万岁,大喜。北魏孝文帝迁都后也曾登嵩山,作《登嵩高文》,祭祀嵩山。武周时期,武皇在此祭天,太室山再次名噪一时。宋明以后,中岳庙渐成规模,至清代达到顶峰,乾隆皇帝游嵩山,感叹景色俊美,作诗云:“正正堂堂地,巍巍焕焕京。到来瞻气象,果足庆平生。惬我长年愿,陈兹祈岁情,忽闻鸾鹤韵,疑有列仙迎。”中岳庙坐北朝南,沿着太室阙的中轴线展开,修建风格类似故宫,红墙青瓦,大气磅礴,有小故宫之称。传承千年,庙内名人碑帖、千年古树、道家至宝应有尽有,被称为“名山第一”。

登封地区归于郑州,此地还没有完全解放,但我们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了,而太室山一带,则都在我们的掌控下。

在接待同志的引荐下,我们见到了那位道长,他现在是这里的负责人,号虚阳道人。年纪五十多岁左右,一副老修行的样子,青色粗布道服,头戴混元巾,穿着布鞋。明子象一见到道长就异常亲切,连忙自报家门。这也是我第一次较为清楚的知道明子象的身世。

明子象,道名明至象,师承全真广明派第二十代传人正明道人。这广明派在古籍中鲜有记载,甚至很多名山高道也不知道它的存在,这其实跟它的教义有关。据说广明派源自于全真龙门派,这龙门派创派祖师就是大名鼎鼎的长春真人丘处机。而广明派第一任祖师是殷伯微,传说他是丘祖西行时遇到的一个十五六岁无家可归的孩子,见他可怜便收留了他,后来因为路途遥远,怕他吃不消就把他暂时寄居在了一户农家里,临走时给了他一本《道德经》和一本《太乙金华宗旨》。

可能丘祖当时也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孩子今后能有那么大的修为。在丘祖西行的这些年,殷伯微一直勤勤恳恳,学习这两本经典,有时候还用留下的盘缠换一些道教书籍。这一来二去的,他竟然参透了其中的奥秘。四年后,殷伯微得知丘祖归来,便急忙前往燕京(北平)太极宫拜访师父,丘祖见到他也异常惊讶。在几日的交谈中,丘祖认为他天资聪颖,有吕祖之才,不应该被宫观所拘束,所以建议他出外云游,广交天下名士,成无量大道。

可他不愿意再与师父分别,死活不听诫命。丘祖无奈之下,当众宣布将其逐出师门,以促使他外出成长。就这样,这位二十岁的青年踏上了他的求道之路。丘祖在临行前给他一句赠言:“大道广明,唯求唯成。”送给他道家法器和全真经典,让他广求天下大道,并弘扬全真心法。几年后,丘祖仙逝,这时候殷伯微已经踏遍华夏北方,收了一些门徒,自己开山立派,为了感恩丘祖的点化,殷伯微将自己的门派取名为广明派。广明派戒律本就是全真戒律,所以把它归入全真派也并不为过。创派之初,殷伯微谨遵丘祖教化,让门下弟子分散开来,游行于天下,从中求取大道。因为任务辛苦,很多人都半路离开了广明派。殷伯微也意识到这种方法行不通了,便将弟子们集合在一起,考问他们道教经典与个人所悟,结果只有一个人达到了他的满意。于是殷伯微遣散了其他人,只留下这一个,并立下规矩此后广明派只能代代单传,由师父带领弟子云游四方,待时机合适再放任弟子自己云游,弟子再云游也会遇见合适的下一任弟子,广明派就这样传承了下来。但也因为这种特殊的传教方法,广明派一直鲜有记载,除了一些高道在与他们论道后会在自己的笔记中描述一下外,没有其他官方文件记述他们。

虚阳道人听完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面前的竟然是广明派下一任传人,说来他和这正明道人确实也算有过交情的。明子象疑惑的问:“道长难道认识家师?”

“那是二十多年前了,他当时云游到此,与我促膝长谈,我当时修为不足,惊叹于正明道长渊博的知识。道长微微一笑言我十年后将有所作为,你也知道这道士历来是不给自己算命的,听道长这么一说,我也一鼓作气,研习经典,后来便做了这中岳庙的负责人。”虚阳道人喝了口茶说:“子象啊,你知道吗?当时你师父还没有遇见你,但却已经给你备好了礼物。他嘱托我将来传于广明派后人,我也没想到今天你就来了。”

“啊,二十多年前,我刚出生吧。师父这是……”

虚阳道人见明子象迟疑着说:“哈哈,不用想那么多。你师父修为广大,早就不是我辈能及的。所以他想什么,我们这些人又怎么能明白呢。或许之后你就知道正明道长的用心了。”

“那不知道是什么……”

“随我来吧。”

我们跟着道长来到峻极殿,看着他从神像后面取出一个红漆木盒。虚阳道人小心翼翼的打开盒子,掀开上面覆盖的黄布,露出了里面的东西,是五颗印章。

“这是?”明子象问。

“这是五岳真形图印。大家请随我来。”说着道长领我们来到了峻极门外东侧一块石碑旁说:“你们看,这就是五岳真形图。目前全国只有这一处真迹。”

《五岳真形序论》言汉武帝曾见王母,王母言此为“昔上皇清虚元年,三天太上道君下观六合,瞻河海之短长,察丘山之高卑……”而做。言其有:“道士执之,经行山川,百神群灵,尊奉亲迎。”之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