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红米与尊严27(1 / 2)

民工为了让石一炮能听见他说的话,使劲地大声说道,“我们不是说人不会死,是说为了救你,我们派下去的流浪狗‘不死’被炸死了。”

石一炮通过看嘴唇读懂了民工的话,他声音弱小,断断续续,“什么?流浪狗‘不死’死了?为什么还要把它垫进去呢?那,也是一条命,可惜了。这次,我得走了,没有看到‘天下大堰’修完,我心不甘,但捱不到了。”

郝支书对民工们喊道,“你们还愣着干嘛,赶快送医院呀?”

石一炮伸出手,寻找郝支书,“郝支书,不要折腾了,我的命我晓得,这次,是逃不过了。”

郝支书抓住石一炮的手,“你不能走。你走了,谁帮你料理你家的田?”

“我得走了。”

郝支书拉着石一炮的手,却面对杨记者,“你不是要写《创造史诗的人们》吗?石一炮可以算一个。我们村在学习‘农业学大寨’的活动中,开展了‘以学促干’的劳动竞赛,要让青石板上开出花。凿山石,建梯田,家家一亩红米田。青石板上没有土,咋办?石一炮带头到山下挑土,一挑就是一年,终于把青石板变成了田。石一炮是我们村的老支书,老党员,觉悟高,凡事走在前头,威望高,人们都听他的。”

杨记者在本子上记着,“郝支书。居然有这样的事?”

“这算不了什么。把青石板变成梯田仅仅只是第一步。没有水,梯田再好看,也就是一个摆没。石一炮带领人们下山背水,一背就是一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就是因为有石一炮这样的老党员,我们银杏村的人干啥都比别村的动作快。明年开春,就可以种上红米了。石一炮的心愿,就是把红米献给毛主席。”

石一炮冒出一句,“我怕是等不到那天了。”

杨记者追问,“是什么力量支撑你们这样干的?是‘大寨精神’吗?”

郝支书解释,“你要这样说也可以。但我觉着,种田产粮,是我们农民的本份。农民不种地做什么呢?大寨的做法启发了我们,高山也能变成良田。过去,我们是看山山愁,看水水恨,守着金山去讨饭。思路变了,活路也就有了。”

石一炮又冒出一句话,“大寨也是一个穷山沟,大寨能做到的事情,我们银杏村为啥做不到?所以,‘大寨’做到的事情,我们银杏村也一定能做到。”

杨记者再次追问,“‘把红米献给毛主席’,你们是如何想到这个心愿的呢?”

郝支书吱吱唔唔的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杨记者的提问。

石一炮又冒出了一句话,“把我扶起来,我有话要说。”

民工们七手八脚的把石一炮扶了起来,坐在担架上,石一炮说道,“毛主席给了我们穷人尊严。你知道吗?尊严。过去的社会,哪有穷人的地位?毛主席共产党办的事情,件件都是为我们老百姓作想,桩桩都是为了我们老百姓的利益,这是历朝历代没有过的事情。就说我们银杏村吧,就从我晓得的说起,几百年来,不是旱灾,就是涝灾,遇个虫灾冰雹什么的,颗粒无收,哪日子怎么过呀?除了等死没有别的路。一家人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咱们穷人,吃不饱还是其次,活着没有脸啊。自从来了毛主席共产党,让我们翻身作主人,啥事都为我们想,这是自从盘古开天地,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这人得感恩吧?这‘天下大堰’修成,我们这穷山就能变成良田。这,也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所以,就是今天我死了,也是欢喜死,真的,‘天下大堰’能带来后辈子孙的活路、今天的死算不了什么。”

杨记者停下了手中的笔,一滴泪像珠子一样的落在他的本子上,呆呆地看着石一炮。

石一炮接着说,“过去,不论我们如何辛苦,仍然吃不饱穿不暖,活得猪狗不如,跪着。今天不一样了,我们的艰辛都是为了我们自己,毛主席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真的站起来了,所以,为了建成高产梯田,我们背土就背了一年,没有一个人埋怨,所有的辛苦都是为了我们自己。”

石一炮猛烈地咳嗽起来,郝支书劝慰他,“要不,等你好了,我们再说,我们先去医院?”

石一炮摆了摆手,“让我把话说完,有脸面地活一天,比跪着活一百年都强。我不说别的,就说我自己。我的‘婆娘’得了麻风病,相关单位把得这种病的人集中起来治疗。这在过去,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过去要是得了这样的病,肯定就是被人拿去烧了。最近,我还听说,麻风病人的孩子也能得到教育了,这也是从来没有的事呀。所以,我立下了誓言,我一定要带领我们银杏村的人,把银杏村所有的荒山改造成梯田,把粮食种到云端。世世代代的干下去,我死了,郝支书接着干。郝支书死了,别的支书接着干。”

郝支书也掉泪了,“一炮,你不能死,要死,也要等到‘天下大堰’修成那天,再死不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