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朋友(1 / 2)

大山里的夏天闷热,高锌博等来张荣他们的暑假。

有高锌博这段时间的辅导,期末成绩异常的好。其实,他们并非说不是读书的料,他们有的确实是自己的定力,还有就是这里的教资问题。张荣成绩的进步最大,名列前茅,让校长都大吃一惊。其实张荣是名副其实,别人家的孩子。一道题,别人要做几遍才理解,他只要老师讲一遍,他就能理解。多做几遍,他就能举一反三。

暑假对于山里的孩子,不是放假轻松。更没有城里的孩子,随父母去那里旅游。等着他们的是农活。稻田要收割,收割完要收稻草,然后等田里注满水,要下秧苗。待秧苗长了,他们要翻田。时机到了,就开始插秧。稻田是他们的基本,只是众多农活中必须要做的一项。玉米,辣椒,桑蚕,放牛,放羊,割猪草,喂猪,赶鸭子……,这些才是他们暑假的颜色。

而对于他们,有的幸福的孩子,就是能被父母喊到外面去,他们打工的地方。虽然他们在外面的活动范围很窄。住在工厂宿舍区的,他们的活动范围是工厂,等父母休息了,才能跟着父母到周边玩耍。父母住在工业区周边的居民房,他们的活动范围就大点,能在那个城中的村里走动。因为他们是大姐姐大哥哥,所以他们还有一项任务,就是带弟弟妹妹。

他们说,外面的一切对于他们是陌生又惊奇的,在这里没有公交,没有地铁。外出市区,他们要早早等在路边,坐着那台外皮都掉色的大巴,他们在颠簸中到达目的地。而且,没有什么紧要的事情,他们一般都不会出去,因为十来元的车费对于他们,有时候也是一种奢侈。村里的人,除非是身体实在难受,在小地方看不好,逼着出去大城里。而他们坐上车通常都是在暑假,父母为了省钱,通常不是回来接他们。而是让他们带着弟弟妹妹到城里坐车,跨省跨地区,到达父母身边。

每年暑假都能出去的孩子,成为从未出去过的孩子羡慕的对象。

张荣,大金,弟仔,他们从未出去过,所以他们三个极其要好。而他们三个,是这里绝大多数孩子的缩影。所以对于他们而言,读书的出路太远,三年又三年。而他所想的简单思想,他们只要过完九年义务教育,一丢书本,甩掉学校,背上行囊,就能出去看外面的世界。甚至有的贫苦的家庭,外面厂里的宿舍比他家都漂亮。

高锌博听闻他们的想法,看到他们生活的环境,他才知晓,他所见的高楼大厦,他到达的高级餐厅,他吃过的山珍海味,都不是他所有的眼界与学识。他家条件比林翊渡要优越,他也一度不理解林翊渡抛掉环境优越的地方,一股脑扎进深山里。

他也曾揣测林翊渡的人生价值,或者是林翊渡人生价值观的思维定向,因为林翊渡享受过繁华,所以这位好友想推动贫困的土地,因此扎根于此。

而这次与蓝桉老师的接触,高锌博也给了定义,蓝桉老师,她原本就是山里的孩子,她的人生价值观也带动她,一股脑回到这里。

“啊渡,蓝桉老师,应该是和你灵魂契合的人。你们的人生观不谋而合。要是你们谈恋爱,肯定像极了七八十年代的爱情观。择一人,在一城终老。”

这次高锌博和林翊渡谈论起情感问题,不是调侃的语气,认真且真诚。

林翊渡休息日,高锌博不再拉着他满山跑,而是跟他说,想从一个旁观人的角度看看他们边境防查站的工作。

他们像围观的人员,站在工作站不远处。

老陈礼貌向车主拦手检查,他钻入后备箱,用探测仪扫遍每个角落。他们扣留一些违禁物品,他们认真盘问可疑人。

高锌博跟着林翊渡站了两个小时,聪明的他也看熟了他们的操作,没有什么可问的。而他做不来,是因为他心中没有这份信仰。

他看到林翊渡的坚持,脑海也出现站在讲台的蓝桉。他从校长口中也知道,换校长的话术,蓝桉这个小姑娘,她有能力在城里扎根,跟城里小伙结婚,偏偏要跑回这里。人生的选择,确实都是信仰决定。

高锌博有进蓝桉她们的学校,给学生们上了几节轻松课程,美术课。也当过听见老师,拿着小凳子,坐在蓝桉班级,跟学生一同听蓝桉的课程。

高锌博第一次很认真跟林翊渡谈论情感问题。

“蓝桉老师很好。”林翊渡给蓝桉的评价也是发自内心的。

因为高锌博的原因,林翊渡下早班后,都会往高锌博这边来。听着高锌博给孩子们补习,有时候他自己也吐槽这位兄弟。除对感情不认真,其他方面都优越。

“阿渡,考虑一下。”

“那是以后的事。”

“就是可以考虑。”

“你闭嘴。我不想耽误人家。”

“阿渡,你又没有当缉毒警察。当缉毒警察,危险高,以你敢死队的作风,倒是怕耽误人家。现在,你边检,危险性降低了,说什么耽误。”

“没有当,不是不想。”

“阿渡,你的志愿一直没变?”

“废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