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一座植物园后/我的植物园爆火全网_分节阅读_第101节(1 / 2)

  比如华南虎便被公布野外灭绝,只有国内动物园人工繁育的几个族群,想要回归野外难度极大。

  其次就是极危、濒危。

  濒危意味着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灭绝的机率很高,必须采取保护措施,并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

  可惜,除了一些专门研究动植物的学者以及爱好者,普通大众对这方面的信息知之甚少。

  起码在来花间集之前,陶晓晴等人对兜兰等植物的稀有性完全不了解,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陶晓晴看着展开的资料,文字和图像漂浮在她的眼前,与摄影厅的立体投影效果相同。

  “晶晶,你看,我们可以与书籍互动。”

  她颇为兴奋地道,然后点击了圆盾猪笼草中央的‘介绍’按钮。

  下一秒,四周的墙壁宛如全方位的全景立体屏幕,呈现于两人面前。

  数百平米的巨大屏幕从四面笼罩,环绕一周,带来磅礴大气的效果,视觉感受逼真,似乎除了震撼根本找不到任何词汇来形容。

  陶晓晴跟随屏幕上展示的画面,从地球的七大洲、到其中的亚洲、到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再到婆罗洲,穿过凯拉姆山,到达海拔600—800m岩壁附近,然后近距离地看到了一群野生的圆盾猪笼草。

  “我的天啊。”

  她睁大眼睛看着眼前叶片接近圆形、生长在几乎垂直的花岗岩壁上的猪笼草,心神俱震。

  就在刚才的十几秒钟内,她感觉自己仿佛连续穿越了数个空间,从宏观视野到具体的地点、再到眼前逼真的场景。

  那种感受比在电影院的效果要震撼一百倍。

  恍若真的处于婆罗洲人迹罕见的山林之间,探索到了这些几近灭绝的濒危物种。

  耳边是悦耳的介绍:“圆盾猪笼草为热带植物,原产于婆罗洲加里曼丹的凯拉姆山,是全世界最濒危的猪笼草物种。截至1995野外仅剩下约15棵,后于2010年于黑山海拔800处发现了260株圆盾猪笼草……”①

  由于这种植物就在眼前,陶晓晴蹲下身,随着介绍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对比。

  对于植物的了解比在书本上更近一步。

  不,应该说体验完全不同。

  唐晶晶因为角度不同,正对着猪笼草的另一侧。

  她伸手摸了摸猪笼草圆形的叶片——

  居然真的摸到了!

  很厚实的触感,可能前段时间刚下过雨,还带着一点湿润。

  她不可置信地看着自己的手。

  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除了眼睛,其它感官也会欺骗人的大脑。

  人的每只手有133个触觉反馈点,只要用不同的方式‘推动’这些反馈点,就能模拟出真实的触感。

  只是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尚需要高科技设备的辅助。

  陶晓晴两人回到展厅,四下环视,有种重回现代世界的不真实。

  一看时间,才过去了3分钟。

  但是在这3分钟内,她觉得自己去了一趟印尼的高山,见证了圆盾猪笼草这种稀有物种的生长环境和生活特性。

  这种体验感实在美妙。

  陶晓晴看着翻开的书籍雕塑,用这样的方法认识濒危植物,是一种极为新奇的尝试。

  这样的经历她仅体验过一次。

  只在花间集。

  实在太厉害了,去VR体验厅都感受不到这种身临其境的效果。

  看着周围越来越多的游客,陶晓晴很想让他们一起认识这些濒危植物。

  这种保护意识的产生仿佛就在一瞬间,而她根本没有察觉。

  点开‘彩云兜兰’的介绍,两人与其他游客一起,进入濒危植物所在的世界。

  ……

  “我们分开上去吧,你先上。”

  陶晓晴站在展厅的左下方,看着眼前略显狭窄的旋转阶梯。

  它的宽度很窄,大约只有30公分,纯白的阶梯呈螺旋上升,每个台阶上均书写着一种灭绝/濒危植物的名字,一直向上到达位于中央的高台。

  唐晶晶走在前面,随着她踏上第一个台阶,脚下的灯光亮起,将灭绝植物的名字照亮。

  第一阶:疏花金钗木。

  这种生长在澳大利亚的灌木仅在1907年和1908年被采集到两次,栖息地受到人类城市化进程的严重影响,近几年,IUCN已将其评估为“灭绝”。

  陶晓晴看到前面的唐晶晶顿了一下,过了几秒才向上走。

  她跟着登上第一道阶梯,伴随着脚下灯光亮起,视线上方浮现出疏花金钗木的影像,叶子略显干枯,看起来状态不佳。

  陶晓晴默默叹了一口气,心情有些沉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