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内廷衙门93(2 / 2)

尤其是想到那些脖子更硬、历史上为大明殉节的文官即将回归,朱由检不愿在这点上纠缠,决定尽快定下来,保住胜利果实。

所以他明确道:

“内廷现有的十二监四司八局,以及锦衣卫监、上林苑监、三经厂、宝和六店等等,都是内廷衙门。”

“朕以后如何调整,外廷不得过问。”

“锦衣卫也有对内廷违法人员的处置权,不必经过外廷。”

这是应有之义,也是以前的做法,袁可立表示认可。

只是请求皇帝如果做出调整,以后要知会外廷,免得外廷不知,事情产生混乱。

朱由检点头答应,然后提出要求,说道:

“内阁有个内字,应该归属内廷。”

“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同样应该属于内廷。”

一口气要了四个部门,还包括最重要的内阁。袁可立有些生气,觉得这不是商量的态度,有些气愤地道:

“陛下若如此说,请和内阁大学士商议。”

“只要他们愿意彻底成为内廷衙门,老臣没有异议。”

朱由检心中讪讪,没有再提不切实际的要求,说道:

“内阁、翰林院就和光禄寺、鸿胪寺一样,属于外廷偏内廷的机构吧。”

“但是詹事府要留给太子,以后由内廷任命。”

詹事府是辅导太子的机构,的确应该归属内廷。否则太子一个衙门都没有,实在太不像话。

袁可立对这个已经沦为翰林院迁转机构的部门不太在意,在皇帝坚持下答应下来。只是要求皇帝任命詹事府官员时,仍旧要从翰林院挑选,否则内阁和翰林院会有意见。

朱由检对这点表示认可,打算先把詹事府夺回来再说。以后怎么用詹事府,他还没有想好。

毕竟这个机构太敏感了,关系到皇帝和太子的关系,所以国初之后,詹事府基本上废弃不用,只供翰林院官员迁转。

至于国子监,袁可立一口回绝,认为无需商谈。

毕竟监生有资格直接做官,为了避免皇帝大规模任用监生,文官都会反对。

朱由检振振有词,说道:

“国子监和钦天监同属于监,是监就应该归属内廷。”

“否则外面的人分不清,称国子监和钦天监的长官为太监怎么办?”

袁可立气极反笑,向皇帝道:

“国子监在本朝初年称国子学,钦天监也曾称为太史院。”

“陛下不愿它们被称为监,可以把它们改回去。”

“老臣绝无意见!”

朱由检尽力争夺,说道:

“国子监可以改为古称太学,朕自己设立低一级的大学即可。”

“但是钦天监一定要划归内廷,留在外廷朕不放心。”

“西方传过来的天文地理知识袁卿应该有所耳闻,现在是大变之时。”

“钦天监若是不归朕掌控,朕只能把它废了,再设一个新衙门。”

对西方传过来的天文知识有所耳闻,知道大地是个球形,不是天圆地方。皇帝因此想完全掌握钦天监,袁可立能够理解。

再加上皇帝虽然让出了国子监,却要自己设立大学。袁可立觉得自己不答应的话,皇帝真可能在内廷设立新衙门,把钦天监给废掉。

为了避免无谓的争执,袁可立道:

“钦天监可以归属内廷,国子监也可以改称太学。”

“但是陛下设立的大学,规格不得高于太学,大学生也不能像太学生一样直接授官。需要参加科举,才有做官资格。”

朱由检点头答应,知道文官绝对不会答应这一点,所以他没有强求。打算开设理工类大学,培养研究人才。

然后就是朱由检最看重的、关系到自己安全的衙门:

“太医院一定要归属内廷。”

“外廷管理的太医院实在太差了,治死了几位先帝。”

“如果袁卿不答应,朕就加强御药房,再设一个御药监。”

对此无话可说,袁可立自己也觉得太医院实在太差,以至于大明需要频繁更换皇帝。

这种无关朝廷大政、对皇帝却非常重要的衙门,袁可立觉得没必要争执,既然皇帝提出,那就让给内廷。

只是他要求皇帝接过去后,就要由内库发放俸禄。免得皇帝胡乱任命官员,让外廷承担开支。

觉得太医院能够赚钱,朱由检一口答应。

然后想来想去,又要加上尚宝司和中书科。袁可立对尚宝司不怎么在意,对中书科却极为警惕,觉得皇帝有可能用它取代内阁,一口拒绝此事。

但是对皇帝引用旧例,要求尚宝司、中书科等近侍官员任命取自上裁的要求,他却无法反对。只是提醒皇帝不能改变中书科的级别,不能违反祖训重设中书省。

朱由检满口答应,说是会像起居舍人一样,中书科中书舍人以后会挑选翰林院庶吉士兼任,不会提升级别。

这点确定确定之后,内廷衙门彻底定了下来。商量来商量去,也就多了詹事府、钦天监、太医院三个衙门,其中詹事府还已经沦为迁转机构,根本没有实权。

袁可立对此可以接受,觉得皇帝并不是胡乱调整。在皇帝答应不会把其它外廷衙门转入内廷后,决定在下一次常朝上就正式提交奏疏,确定内外分别。

然后,朱由检和袁可立才开始最初的话题,调整审判机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