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慎名器45(2 / 2)

但是,那些人不是没在嘛!来宗道大发神威,说道:

“吕通政使不用混淆概念,已有的尚书、都御史加衔,陛下也没说要撤掉。”

“承政大臣、议政大臣这些加衔,是陛下给辅佐登极的大臣的恩典。”

“无论正二品还是从二品,都是出自天恩。是陛下视登极功劳,给大臣的赏赐。”

“难道吕通政使嫌低,不想要这个恩典?”

知道来宗道是强词夺理,吕图南却又无言以对。不同于布政司降级后官员也得降级,加衔这个东西是不用收回的。已经有尚书、都御史加衔的,以后还能保留,只是除了名义上好听,完全没有用处。四辅大臣作为新的加衔体系,完全取代了它们。

本想要用右都御史的品级获得议政大臣加衔,吕图南在听到来宗道说一切都是恩典后,感觉争不下去了。再争就是对皇帝的赏赐不满,嫌弃从二品承政大臣加衔。

如此,吕图南也只能向皇帝告罪,然后请求圣裁。

朱由检当然不想滥发四辅大臣加衔,他改动加衔体系的一个原因,就是魏忠贤对各种官职、加衔、勋级大肆批发,给他留下的调整余地很小,只能另起炉灶。

内阁首辅黄立极,天启五年八月入阁,如今不过两年,已经是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勋级、加衔、殿阁都是最高,除了生加三公之外,朱由检完全没有办法加恩,可以说位极人臣,官位到了极限。

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三位大学士天启六年七月入阁,如今一年出头,已经是少师兼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户部尚书。给朱由检留下的调整空间,只有加左柱国、吏部尚书。

其他大臣获得加衔的同样也有很多,逼迫朱由检改动加衔体系,把原有的抛在一边。

眼看来宗道等人出来做了恶人,不用亲自下场压低大臣加衔,朱由检当即便决定道:

“六部尚书、左都御史加正二品议政大臣衔,其余获得尚书、都御史加衔的官员加从二品承政大臣衔。”

“以后朝中专门负责某一方面的尚书、侍郎尽皆改为专督侍郎,视功绩加承政使、承政大臣、议政大臣衔。”

“左侍郎、加左侍郎的右侍郎,可以加正三品承政使衔,候补承政大臣。”

这下六部尚书和左都御史心满意足,吕图南、张九德、曹思诚的失望多少有点,却也不见得有多少。尤其是吕图南和张九德,以前他们在通政使、大理寺卿位置上,需要升迁之后才能做侍郎。如今获得从二品承政大臣加衔后,直接排在了六部侍郎前面。甚至在所有承政大臣中,也是离议政大臣最近的。

可以说,他们的地位再次提升,真正成为了六部尚书和左都御史之下、其他官员之上的九卿之二,侍郎在他们面前,已经完全不够看。

曹思诚的地位可以说没有变化,仍旧是吏部尚书之下、吏部右侍郎之上,他身上的承政大臣加衔比杨景辰的承政使加衔高一级,仍旧有可能在尚书出缺后,成为真正的正二品。

要说失望最大的,可能是不在场的布政使了。朱由检设立一二品加衔的由头,是给降为正三品的原从二品布政使做加衔。但是在四辅大臣这个加衔体系确立后,群臣一致反对给布政使从二品承政大臣加衔,认为那些连侍郎都没法直接迁转的官员,不配加承政大臣。

但是他们原本的从二品级别又需要维持,不能无故下降。群臣商议之后,提议皇帝以登极恩,给这些人加散官或勋级,品级维持在从二品。

这种慎名器的做法,得到朱由检的赞同,他再次从善如流,用散官和勋级把那些布政使的级别维持在从二品,没有另外加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