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四辅大臣44(2 / 2)

群臣当然赞同,他们其实也早就想到了“左辅右弼、前疑后丞”这四辅,但是这里面“后丞”和“丞相”搭边,篡了北周皇位的杨坚又担任过大后丞和大前疑,实在有些犯忌讳。他们自己不敢提出来,只能让皇帝说。

甚至,皇帝提出来后,他们还得主动推辞,表示不敢用“前疑后丞”,礼部尚书来宗道请求道:

“大前疑是周公担任过的职位,臣等不敢承担。”

“请陛下改‘前疑后丞’之名!”

朱由检从善如流,说道:

“‘后丞’在一些古籍中被写作‘后承’,《说文解字》说:‘承,奉也,受也’,先前又确定承政司为朝廷官员加衔。”

“所以朕就取这个‘承’字,设置承政大臣,承奉旨意行事,作为从二品官员加衔。”

“承政司也设置正三品承政使,作为承政大臣候选。”

“众卿觉得如何?”

群臣还能说什么,只能高呼吾皇圣明,认可了承政大臣作为从二品官员加衔。甚至一些人还想到和承政大臣连起来的承政司加衔,觉得设立承政司也是皇帝指使,这位新皇帝的心机,真是深不可测。

许多人看向来宗道,觉得这位礼部尚书在和皇帝一唱一和,早已投靠皇帝。来宗道莫名其妙背了个帽子,却又无法解释。他难道能向别人解释清楚一切都是巧合,自己从没有和皇帝私下有过联络。

朱由检当然没有这么深的心机,承政司这个名字是来宗道提议,只是恰好和承政大臣连起来而已,被他顺手设置了承政使作为候补承政大臣。即使换个名字也是同样的结果,不影响朱由检规范各级官员加衔。

此时,针对“前疑”二字,朱由检做出了改动:

“‘前疑’字在一些古籍中被写作‘前仪’,这个字和孟子讲的‘义’有关,是一个好字。”

“但是仪字容易和朝仪的仪混淆,朕改为言字旁的‘议’字,设置议政大臣,作为正二品官员加衔。”

“议,语也。议,谋也。议政大臣可商议朝廷大事,作为朕的辅官。”

眼见皇帝引经据典,连用哪个字都早就想好了,群臣更确定了自己猜测。认为皇帝是有备而来,想要用四辅官的虚衔改变高级官员的玩法。承政大臣和议政大臣说是虚衔,但皇帝说了承政大臣承奉旨意而行、议政大臣可以商议朝廷大事,谁还敢把它们完全当做虚衔吗?

一些上了年纪、不喜欢变化的朝臣,已经本能地想要反对。只是皇帝那边,却已经开始说“左辅右弼”:

“辅弼两个字就不用改了,朕以正一品辅政大臣、从一品弼政大臣,授予有功之臣,为朕佐理赞化,以安生民。”

“内阁首辅黄立极辅佐朕登极有功,加正一品辅政大臣衔。”

“内阁大学士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辅佐朕登极有功,加从一品弼政大臣衔。”

“辅弼大臣在其余大臣之上,班次排在最前!”

好吧,连内阁大学士也收买了。群臣心中无语,已经没有了反对的念头。能够获得正一品加衔、还得到了“辅政大臣”这个名号,让私下称呼的首辅真正成了首辅。这种青史留名的事情,黄立极拼上老命也要维护,其他想当首辅的人也不可能反对。

果然,皇帝的任命一出,黄立极已经激动得浑身颤抖,急忙跪地谢恩,接受正一品辅政大臣加衔。

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三位大学士也随之下拜,接受了从一品弼政大臣加衔。

朱由检设立的四辅大臣加衔,就此定了下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