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南京加衔38(2 / 2)

“已经任职多久?风评又怎么样?”

杨景辰回道:

“文选司郎中周家椿,今年三月的时候由稽勋司郎中转任。”

“风评嘛,臣上月才到吏部任职,对此还不清楚。”

微微点头,朱由检表示明白。杨景辰没有在这个时候乘机夸赞,说明周家椿的风评不是很好,或者他和周家椿的关系不怎么样。

无论哪一点,都让朱由检有些不放心。想到阉党倒台后官员会有大变动,朱由检下令道:

“文选司事务繁多,现在还需要给朝中官员加衔、确定常朝官人选。”

“朕以为当派一位侍郎亲掌,杨爱卿就先管着吧!”

“尤其是官员没有考满需要推升时,名单一定要由你这个管文选司的侍郎确认,常参会议决断。”

杨景辰闻言一喜,对自己一个侍郎亲自去管文选司没有丝毫不满。别看文选司郎中的官位不大,但是全国官吏升调、推升廷推名单,都由文选司郎中确定,堪称位卑权重。

皇帝让他亲掌文选司,这是给了他插手文选司的权力,不用顾忌吏部尚书和其他侍郎的非议,就能名正言顺地干预文选司事务。这让他在吏部,无疑是有了基本盘。

接过任务之后,杨景辰想到皇帝说的加衔,请示道:

“陛下,通政司加衔是什么章程,应该如何确定?”

朱由检想了一下,说道:

“如果九年考满,那就立刻升降。”

“如果六年考满,那就以登极恩在原官品级上加三级,正五品可授从三品加衔。”

“如果三年考满,就加两级。三年以下加一级。”

“如果还有殊勋、曾受旨意表彰,那就再酌情增加一到两级,列为推升候选。”

“先把六部郎中、员外郎的加衔拟定,确定常朝官人选。”

杨景辰领旨听命,揽下了这个任务。加衔的事情不但涉及负责官员升降的文选司,还涉及负责官员考课的考功司,给官员勋位的稽勋司,给官员加散官、命妇封号、按品级荫子的验封司,可以说整个吏部都被牵扯进来。

杨景辰领下这个任务后,就有了插手吏部各司的理由,他这个到吏部没多久的侍郎,会树立起威权。

同时,想到自己那位担任通政使的同乡,杨景辰询问道:

“陛下,加通政司职衔的官员,是否需要去通政司挂名?”

“参议、通政、参政,是否区分左右?”

朱由检想了一下,觉得挂名通政司会让通政使影响力太大,而且可能和真正在通政司办事的官员混淆。想到朝中的几个工部尚书、地方上的兵部尚书侍郎和各种御史,朱由检觉得加衔名称要规范一下,遂道:

“不用去通政司挂名,在吏部存档即可。”

“也不用区分左右,直接加参议、通政、参政二字,前面再加上南京,和实际通政司官员区分。”

“三个加衔的全称是:从四品南京通政司参议、正四品南京通政司通政、从三品南京通政司参政,以后照此办理。”

“地方督抚的加衔以后也要规范,加上南京二字,称南京兵部尚书、南京兵部侍郎、南京副都御史、南京佥都御史。不用区分左右,单纯作为加衔。”

“这些有加衔的人吏部要单独造册,随时统计数量。”

给这些加衔都加上了南京二字,朱由检虽然没给南京衙门增加实权,却提高了南京在官员心中的影响。这样万一北京朝廷出问题,他们就能按身上的加衔在南京出任实职、补充南京朝廷。地方上有南京加衔的官员,也会从心里上接受南京朝廷号令,不致出现混乱。

这种用意,朱由检不会明说,他自己也觉得很可能根本用不到。但是考虑到南京朝廷在自己登极过程中无形中发挥的作用,他还是决定增加南京二字在人们心中的印象,防备可能出现的变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