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银章密奏(2 / 2)

“万历老爷就是用中旨起复方从哲,后来内阁只剩下他一个人,被称为‘独相’。”

“朝堂上虽然多有诋毁,但是方阁老的位子,却一直稳稳当当。”

朱由检听得暗笑,感觉甚是有趣。万历皇帝这样留下方从哲一个人,其他文官要么捏着鼻子接受这个中旨起复的大学士,要么就面临没有大学士、内阁制度倾覆的危机。可以说是用他自己的办法,反抗文官集团的钳制。

但是这种做法,在太平时期还好,在内忧外患之时,是绝对不可行的。朱由检不相信一个大学士,能处理那么多事务。

所以万历皇帝的做法可以参考,但是不能采用。

“最值得学习的,还是专制顶峰的军机处。”

“但是明朝的文官脖子比较硬,没有被满清入关杀怕。他们不可能像清朝那样,愿意跪受笔录。”

“只能挑着学一点,看看效果怎么样。”

想到和军机处配套的密折奏事制度,朱由检问侯保山道:

“奏疏经过通政司、文书房,才能送到御前。”

“这其中有泄露的风险,对于军国大事,可谓颇有不利。”

“有没有秘密奏事的制度?又由谁来掌管?”

侯保山在文书房多年,对这种事情也有一些了解,闻言顿时回道:

“嘉靖爷的时候,曾赐大臣银章,可以密封言事。”

“据说是洪熙爷首创的,银章上有‘绳愆纠缪’四字,意为举发错误、纠正过失。”

“但是在嘉靖爷之后,就少有银章密封言事了。外面的大臣觉得这种事见不得光,会有损自己名望。”

朱由检却不管这些,他只觉得自己找到了破局办法。只要有这个祖制存在,自己就能不断扩大,让它成为新制度。

想到这里,他对侯保山更加满意了,道:

“你在文书房的工作做得不错,看得出是用心了。”

“以后银章密奏的文书,就由你来掌管。”

“想想怎么让银章密奏更机密,不让任何人看到。”

随手把事情交待给他,朱由检想看看他的能力,能不能给自己带来惊喜。

侯保山欣喜领命,眼看朱由检再无吩咐,这才退了出去。朱由检终于打开匣子,看看有什么奏疏。

陕西巡抚胡廷宴疏言:

临巩边饷缺至五六年,数至二十余万。靖卤边堡缺二年、三年不等,固镇京运自万历四十七年至天启六年共欠银十五万九千余两,各军始犹典衣卖箭,今则鬻子出妻,始犹沿街乞食,今则离伍潜逃,始犹沙中偶语,今则公然噪喊矣。乞将前欠银两速发以奠危疆。报闻。

第一封奏疏略节,便让朱由检大吃一惊,再无之前的镇定。因为他知道朝堂上无论怎么乱,都还在大明制度约束内。陕西发生的事情,却会酝酿出推翻大明朝的剧变。这对自己来说,是要命的事情。

尤其是奏疏中的“离伍潜逃”,让朱由检更是忧心。单独的流民不可怕,但是在这些边镇士兵加入后,流民会变成熟悉官军的流贼,再也难以遏制。

这件事如果不处理好,很快就会像历史上一样,酿出农民起义,推翻整个大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