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戡乱救灾委员会358(1 / 2)

随着群臣的讨论,越来越多的臣子认识到:

如果大明真的发生皇帝所说的大灾,周围能容纳千万移民的地方,只有辽东一地。

以前的辽东都司就有数百万人,收复以后设立省分,能容纳的人口必然更多——

朝堂上的文官,认为他们的治理水平必然胜过都司卫所,能够比辽东都司容纳更多的人口。

事实上,辽东都司和甘肃所属的陕西行都司,一直都有人提议设省,以便更好治理。

省在大明是分设三司,除了都司之外,布政司、按察司的官员,都要由文官担任。

朝堂上的文官对这样的事情,都是喜闻乐见。

所以讨论得越多,支持平辽的官员就越多——

不管皇帝说的大灾是真是假,辽东收复设省,都会带来很多新官位。

更何况皇帝要在关外实行井田制,他们这些朝堂上的官员在评定功劳时,也有可能被分配井田。

这样好的事情,他们当然要支持!

所以,在群臣询问皇帝,明确得到设立新省份的承诺后,收复辽东的事情,越来越成为朝堂共识。

朱由检见此说道:

“大明和建虏之战,不仅是平定叛乱之战,还是收复故土之战、生存空间之战。”

“只有收复辽东,才能为陕西等地的灾民提供足够的土地,供他们迁移开垦。”

“谁敢阻挠这件事情,就是大明的罪人。”

把收复辽东的事情,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朱由检向群臣道:

“今后十几年的朝廷任务,就是戡乱救灾。”

“救灾主要是救陕西等地的旱灾,戡乱主要是平定西南奢安之乱、辽东建虏之乱。”

“内阁、六部、九寺等衙门,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拿出方案,写出三年规划或五年规划。”

“方案的统筹和审核,由戡乱救灾委员会负责。这个委员会的委员,朕委任朝堂大员兼任。”

“内阁首辅黄立极、兵部尚书袁可立、吏部尚书杨景辰、户部尚书毕自严四人先行加入,黄立极主要负责救灾、袁可立主要负责戡乱、杨景辰负责考核、毕自严提供钱粮。”

“方案确定后必须执行,若有人敢推诿,吏部立刻罢免!”

群臣听着皇帝的命令,更加认识到这件事在皇帝心目中的重要性,同时羡慕地看着袁可立——

他们都能看出,黄立极只是幌子,皇帝真正要用的,是兵部尚书袁可立。

黄立极只是因为内阁首辅的身份,在明面上统筹,负责的是吃力不讨好的救灾事宜。

袁可立的戡乱任务排在更前,而且如果做好了,有可能得到紫阁功臣席位——

毕竟他现在不仅是负责戡乱的委员,还是兵部尚书。什么乱子被平定,都有功劳分润。

可以说,袁可立通过这个任命,已经获得了内阁首辅的权力,能够名正言顺地插手其它衙门,让他们必须配合。

这是卸任三法司职务的袁可立,没想到的事情。

因为之前在担任协理三法司大臣时,他没少被一些官员非议,认为他这个兵部尚书不应该插手其它衙门。

皇帝听从他的请求,撤掉了协理三法司大臣职位。没想到如今又设了个戡乱救灾委员会,仍让他插手其它衙门。

有心不接受这个任命,但是袁可立想着皇帝所说的灾情,却是心情沉重。

他在内心之中,是不怎么相信皇帝的托梦说法的,但是皇帝这么郑重其事地为救灾移民做准备,还是让他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以他对皇帝的认识,当今皇帝很少会做没意义的事情。

如今大张旗鼓地调动整个朝堂的力量,可见旱灾之事,皇帝在内心之中已经确认。

考虑到千万人受灾的可能,袁可立觉得无论会不会发生,都要帮皇帝做准备。

同时想到收复辽东的重要性,他更为自己的老朋友孙承宗捏了一把汗,皇帝这么希望平辽,如果孙承宗不能达到要求,很可能有***烦。

所以他请求道:

“陛下,平辽非一时之事。”

“臣请陛下多给些时间,不要急中出错,反而误了时间。”

朱由检点头应许,说道:

“决策朕已定下,具体由卿执行。”

“卿可和孙督师等前线将领商议,确定戡乱方案。”

“朕的要求是,最好在崇祯十年之前,收复辽东土地。”

“陕西那边的灾民,也要做好迁徙准备。”

说着,他看向太仆寺卿秦士文,问道:

“通往陕西的驿道,都还称得上通畅吗?”

“朕需要各地驿道畅通,既能把海外的粮食运过去,还能把陕西的人口运出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