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海瑞和张居正347(2 / 2)

“千古以来,能用心辅佐幼主治世、而又没异心者,惟有周公、诸葛武侯等寥寥数人而已。”

“张居正用心谋国,神宗一时被蒙蔽,误以为江陵公不忠,这是神宗的过失。”

“朕要拨乱反正,必须重重封赠。”

说着,他语重心长地向群臣道:

“朕希望以后大明再出现幼主时,能够再出现江陵公。”

“如此君臣相得、与国同戚,方是一段佳话。”

“张居正的功劳和于谦一样,都是功在社稷!”

这番话语,让很多臣子深受触动。谁又不想和皇帝君臣相得,留下一段佳话呢?

张居正有再多不好,但他扶保幼主、而且勇担重任,那就是一位功臣。

当今皇帝想通过重重封赠,挽回之前神宗皇帝苛待张居正的影响,他们实在是不好反对。

甚至有些人的心里,还有着同样扶保幼主、名列紫阁的希冀——

毕竟大明的皇帝普遍不长命,在场的臣子别看年纪大,很多人却觉得还能见到新皇帝。

如果新皇帝是幼主,那么他们就有了成为新的张居正、名列紫阁的机会。

所以,在朱由检的坚持下,张居正的封赠获得通过。

不过他对张居正不是没有意见,所以又告诫群臣道:

“张居正的扶保幼主值得诸位学习,但他后来的恋权,诸位也同样要引以为戒。”

“文王十二而冠,成王十五而冠,而后周公还政,谨守臣子之礼。”

“张居正一味严苛教导神宗,不但没在神宗十二岁时开始还政、也没有在神宗十五岁时彻底功成身退。这是他的过失,也是神宗愤懑之下被挑拨、误认为他不忠的原因。”

“朕给张居正赠的江陵公是郡公,原因也在于此。”

“若其善始善终,朕岂吝啬国公甚至郡王?”

认为以张居正的功绩,如果善始善终的话,足以追赠郡王。

群臣听得直擦汗,心中庆幸皇帝没有给张居正追赠江陵王。但是想到皇帝的评价,更加认识到了扶保幼主的难度——

如果不能处理好和幼主的关系,即使立下张居正那样的功绩,也可能遗祸家族。

甚至他们觉得,皇帝是在警告未来辅佐幼主的臣子,在幼主能处理朝政后,最好主动身退。否则张家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

负责重制礼乐的刘宗周,因此受到启发,向皇帝道:

“陛下所言,诚是用心良苦。”

“臣以为当定下礼制,天子十二加冠,开始处理政事。”

“待其十五岁时,原本秉政的大臣必须身退。”

打算用这个礼制,规范幼年天子和掌权大臣的关系。

朱由检闻言点头,对此颇为赞许。

他自己虽然用不到这个制度,但是如果大明能渡过危机、继续延续下去,以后确实有可能出幼主、再出现实际摄政的大臣。有明确的制度制约,总会更好一些。

当然,这些还都是初步讨论。以后如何规定,还会更加细致。

在张居正的封赠被定下后,群臣本以为接下来就是东李西麻等武将,没想到皇帝又提出了一个让他们意外的名字,还是从没有在朝堂任职的人:

“端清世子朱载堉,他计算的十二平均律,在指导大明重制礼乐。”

“之前献上的历法等图书,也多有可取之处。”

“钦天监已经向朕提议,以其《万年历》为本,修订大明历法。”

“这样功勋卓著、德行也非常出众的人,朕以为应该列入紫阁功臣。”

群臣听得完全懵了,万万没想到皇帝提出一个和朝政完全没有关系的人。

按照皇帝的说法,端清世子朱载堉,可是完全以学问和德行被列为紫阁功臣。

这让很多臣子不满,认为皇帝纯粹是为了褒扬宗室,所以提出了这个人。

事实也是如此,因为唐藩和楚藩的案子,朱由检前段时间,感觉脸面无光、宗室也被非议。

为了让宗室有个榜样,以后给自己少惹出来事情,他决定把朱载堉纳入紫阁功臣,好好宣传一下——

要让世人知道,宗室不全是废物,有做出贡献和品德出众的功臣。

不过这个提议,遭到很多臣子反对。就连同样在历法、数学上有造诣的徐光启,也不认为单凭这些,朱载堉就能名列紫阁功臣。

面对他们的反对,朱由检迂回了一下,问群臣道:

“众卿以为,当今朝廷的臣子,未来谁有机会成为紫阁功臣?”

这个话题有点大,而且牵扯到朝堂上的大臣。很多人不敢乱说,以免得罪他人。

还是袁可立的资格老、胆子大,不顾其他人的目光,说道:

“川贵总督朱燮元,若能彻底平定西南,当能像王骥一样,成为紫阁功臣。”

“辽东督师孙承宗,若能平定建虏,当为紫阁功臣。”

“佥都御史刘宗周,若能成功重制礼乐,当为紫阁功臣。”

这是他认为的,最有可能成为紫阁功臣的人。

群臣听得纷纷点头,认为当前最有希望的,确实是这三个人。

其中朱燮元的希望最大,因为以朱燮元的能力,大概率平定西南。若非之前遇到丁忧耽搁,说不定奢安之乱早就被他平定了。对比王骥的功劳,他能被列入紫阁功臣。

孙承宗只能说是有希望,但是机会不太大。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建虏是一个大敌,不是短时间就能平定的。以孙承宗的年纪,可能只是奠基者。未来能否成为紫阁功臣,还要看他在担任辽东督师期间立下多少功绩。

至于刘宗周,他若真完成重制礼乐,并且成功推行,就是圣贤也能当得,更别说紫阁功臣席位——

但是他同样也最危险,因为如果重制礼乐失败,他可能身死族灭、名声也会尽毁。

这三个人,就是当前大明最有希望名列紫阁功臣的人。其他人不说没有机会,却都小于他们。

就连主持林丹汗封贡的孔贞运、在平定白莲教和收复辽南时立功的袁可立、辅佐皇帝登极的黄立极……群臣也只认为他们预定了紫阁贤臣席位,却离紫阁功臣很远,甚至可以说没有看到机会。

武将中的满桂等将领,距离成为紫阁功臣,也差了平乱或灭国的功绩。

这样讨论下来,群臣有些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因为重制礼乐虽然是刘宗周主持,但是刘宗周精通的是礼,乐律理论来自朱载堉。

如果重制礼乐成功,朱载堉的功绩虽然不能说和刘宗周相比,但是却有资格成为紫阁功臣。

皇帝以这个理由把他列入紫阁功臣,确实说得过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