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褒奖武勋343(2 / 2)

确定于谦之后,商辂排在第二。

然后又对商辂,封赠爵位神位:

“追赠商辂为淳安伯,后裔世袭指挥佥事。”

“朕会向太祖成祖提议,封商辂为严州府城隍。”

只是追赠伯爵,神位也只是府城隍。相比于谦来说,可谓差了许多。

然而群臣想到商辂的功业,大多对此表示满意。

因为很多人猜测,商辂按功绩有可能连爵位都赠不到。皇帝这个封赏,已经称得上大方。

很多内阁大学士和未来大学士,开始以商辂为榜样,争取能有商辂的德业。

商辂之后,群臣还想推荐文臣,朱由检看不下去,说道:

“正统、景泰年间,多有文臣武将立功,甚至被封爵者。”

“他们也应该为紫阁功臣,不能视而不见。”

让兵部尚书袁可立,提出功臣人选。

袁可立得到命令,只能提出人选。

首先是三王伯爵之一的王骥,他是凭借平定麓川的功劳,被封为世袭靖远伯。现在的靖远伯王永恩,就是王骥后裔。

然后是武将蒋贵,与王骥两次南征麓川,立战功第一,累封定西侯。现在的定西侯蒋惟恭,就是蒋贵后裔。

这两个人,都以麓川战功,被列入紫阁功臣。

然后是杨洪、石亨,这两人在北京保卫战中功劳最大。但是石亨后来参与夺门之变,而且力主杀于谦,非常令人不齿。再加上他后来以谋叛律被判斩刑,是盖棺论定的叛逆之臣,所以不列为紫阁功臣。

杨洪在景泰二年去世,被追赠颍国公,后代世袭昌平侯。但是在夺门之变后,被英宗皇帝除爵,宪宗时授龙虎卫指挥使。

他的侄子杨能被封为武强伯,因为无子除爵。另一个侄子杨信被封为彰武伯,现在的彰武伯杨崇猷,就是杨信后裔。

朱由检把杨洪列入紫阁功臣,拟封宣府城隍。又以杨洪后裔为世袭指挥使,允许海外开国,成为诸侯——

如果他的后人有心气,可以前往海外,开辟一个侯国。

杨洪、石亨之后,北京保卫战中功劳最大的是郭登。此人是开国功臣武定侯郭英的后代,景泰元年被封为定襄伯,后嗣世袭指挥使。

朱由检想把他列入紫阁功臣,鼓励勋贵之后立功,但是却遭到很大争议。因为郭登的功绩,相比杨洪不是那么无可争议,他的后嗣只是世袭指挥使,影响力没那么大。甚至因为武定侯家族在嘉靖年间跳得太欢,被很多文臣反感——

郭登想成为紫阁功臣,远比杨洪有阻力。

朱由检思索之后,说道:

“定襄伯郭登、保定侯梁珤、怀宁侯孙镗、抚宁伯朱谦。”

“此四人皆有功勋,而且尽皆封爵,至少要选出一人。”

这四个人皆有功劳,但是保定侯梁珤,被最先排除在外。因为现任的保定侯梁世勋阿附魏忠贤,已经被勒令除爵,新的保定侯还没确定。东林党出身的臣子,大多厌恶保定侯。

怀宁侯孙镗,最初是以夺门之功封伯,后来因为平定曹石之变封侯。虽然爵位很高,但在群臣看来,他的功劳却称不上什么大功绩。

再加上孙镗的后裔怀宁侯孙承荫,前段时间被人弹劾担任武操江时扣克镇江班军盐菜银,朱由检对他的印象很不好,所以怀宁侯也被排除。

抚宁伯朱谦本身没有什么大问题,有问题的地方在于,他的儿子朱永太强了,导致他无缘紫阁功臣。

继承抚宁伯爵位的朱永,在成化年间先是因为平定荆襄流民进封抚宁侯,然后又因为抵御蒙古人入侵,立下数十年未有的边功,得到抚宁侯世券。

之后朱永先是和王越一起立功,再和汪直一起主持成化犁庭大破女真,进爵保国公。又和王越一起取得威宁海子大捷,多次抵御蒙古人入侵,赐袭世公。

朱永死后,被追封为宣平王。堪称开国、靖难以来,功勋最卓著的武将。

这样一个被追赠郡王的人,必然名列紫阁。所以他的父亲朱谦只要功劳不是特别大,就不能一起同列。

这样排除来排除去,群臣发现,还是定襄伯郭登最适合。四人中非要选一个,只能是定襄伯郭登。

所以,蒋贵、杨洪、郭登、朱永这四个武将,相继被列为紫阁功臣。

威宁伯王越,成为继靖远伯王骥之后,又一个因为武勋被名列紫阁的文臣。

群臣见于谦、商辂之后,接连有六位文臣武将,因为武勋被列为紫阁功臣。甚至就连于谦,都是因为北京保卫战的功劳。他们纷纷觉得苗头有些不对,开始推选文臣。

但是彭时、王恕、马文升、刘大夏等人,连商辂都比不上,怎么能列入紫阁功臣?

就连商辂,若没有三元及第的名声,放在紫阁功臣中都会引起很大非议。朱由检不想紫阁功臣成为笑话,当然不允许这些人滥竽充数。

尤其是刘大夏这个人,因为他对下西洋的诋毁,朱由检对他的印象非常差。就连在场的文臣,对他也多有争议。

因为刘大夏在黄河决口时筑的长堤,一时平了水患,却逼迫黄河彻底南行,完全夺淮入海。之后治河的臣子,没少因此费心。刘大夏的治河举措,可谓遗祸后人。

这样一个毁誉参半的人,怎么能列入紫阁功臣呢?朱由检把刘大夏等人的名字打回去,让群臣再提其他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