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成宣之治340(1 / 2)

“紫阁功臣的人选,众卿有推荐吗?”

对资格贤臣略微提了一下,朱由检询问群臣道。

相比人数众多的紫阁贤臣,皇帝之前明确说过不到二十位的紫阁功臣,才是群臣关注的重点。

甚至可以说,很多臣子心中,早就列出了紫阁功臣的名单。

只是因为皇帝前段时间一直没提这件事,朝野上下又被重制礼乐等事分散了注意力,紫阁功臣的事情才没有引起热议。

如今皇帝在紫阁中提起,群臣立刻积极发言。内阁首辅黄立极道:

“陛下说在紫阁中陈列开国、靖难以来的贤臣和功臣。”

“臣以为功臣之首,莫过三杨。三杨入阁,辅佐朝政,天下清平,朝无失政。”

“杨士奇、杨荣、杨溥,当为紫阁功臣!”

此言一出,内阁大学士纷纷赞同。

作为确立内阁地位的人,三杨在大学士心中的地位,自然可想而知。

内阁从咨询顾问机构,变成裁决机宜的中枢衙门,如今的这些大学士,都得感谢三杨。正是他们借着英宗皇帝年幼,在正统年间掌权,完成了这一改变。

所以黄立极首先提起的,就是这三个人。

其余文臣对三杨也很推崇,同样认为这三个人应该列为紫阁功臣。即使有异议的,也不过认为三个人占三个名额太多,应该减去个功绩小的而已。但是谁的功绩最小,却又各持一端。大部份人认为,应该同时列入。

朱由检对这三个名字,则是很不满意。三杨在文官中的名声是大,但是在朱由检看来,却不认为他们能称得上功臣。

交趾布政司丢失、麓川之役连绵、还有随后发生的土木堡之变,都有三杨的责任。正是因为他们排斥武事,对边疆不够重视,引出了这么多事端。

这样弃土失地的三杨,怎么能称得上功臣呢?太祖成祖复生,恐怕会拿鞭子抽他们。

如果以三杨作为紫阁功臣之首,恐怕紫阁会和宋朝的昭勋阁一样,被人当成笑话。

只是公然反对这么多臣子的提议,在朱由检看来也没必要,所以他斟酌之后,迂回道:

“若是三杨能列入紫阁功臣,那么胡濙、张辅呢?”

“他们五人就占了五个名额,实在有些不妥。”

“而且这些人大部分时间效忠成祖,更应该作为成祖功臣。”

“朕以为当仿照南京鸡笼山的太祖功臣庙,在北京择地建成祖功臣庙。把靖难功臣和辅佐成祖治世的功臣,列入功臣庙中。”

用这一个办法,否决把三杨列为紫阁功臣。

同时,还有加强成祖地位、稳固燕王一系继承权的用意。

毕竟他是打算将宗室分封的,为了避免那些藩王有了封地后乱起心思,必须抬高成祖地位、强调现在的皇位属于成祖后人。

群臣虽不知皇帝的用意,但是对建立成祖功臣庙,却又不好反对。他们就是对靖难之役有看法,也不敢在皇帝面前公然说出,认为成祖和靖难功臣不对。

只是对三杨被列为成祖功臣,则提出了异议。

东阁大学士郑以伟道:

“三杨虽为成祖效力,但是他们秉国,却是宣德、正统之时。”

“把他们列为成祖功臣,似有不妥之处。”

三杨功劳再大,面对靖难功臣也是小字辈。他们进入成祖功臣庙,就只能排在后面了。

说不定连张辅的位次,都要高于他们。

朱由检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不希望人们推崇三杨、以这三个人为榜样,所以道:

“仁宣之治,上承成祖。”

“而且仁宗当国不过九月,他的功绩,更多的是在监国时立下的。”

“所以仁宣之治,更应该称为成宣之治。”

“这是太祖治世后,大明的又一个治世。”

“三杨和胡濙、张辅等人,都是成宣之治的功臣!”

返回